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06经济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社会分工意味着社会劳动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中,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单方面的,而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必然性根植于生产劳动分工体系内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从而也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 而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从而成为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2.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一种最典型的、最深层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开办企业; 二是对私人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按照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国有企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只生产国家消费的产品,是直接为国家机关和军队服务的。这类国有企业并不追求高额利润,通常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实行其再生产。

(2)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存在于铁路、公路、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其主要特点是常常无赢利或亏损,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很重要,是以提供能源、交通和其他公用事业服务来保证私人垄断企业赢利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这类国有企业一般不与私人垄断企业竞争。

(3)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那些科学技术含量高、研究与开发费用巨大、投资风险也很大的新兴工业部门如核能工业、航天工业等,私人垄断企业通常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但它们又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先行部门,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类部门的企业也大多由国家投资兴办,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往往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内外各种矛盾的压力而形成的,这类企业大都以追求利润为其经营目标,并与相应部门的私人企业发生竞争关系。它们在国有化高潮期间数量较多,一定时期又往往成为私有化的对象。

3.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货币的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一一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符号表明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动的,有自己的独立运动规律。这表明货币本身也在逐渐虚拟化。货币的虚拟化表明,社会经济是靠庞大的信用体系来支撑的,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2)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一一凭借资本所有权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借贷资本成为独立的收入来源,任何源于资本所有权的确定性收入,都可以视为利息,并且把收入资本化,股票、债权等一切资本所有权证书,虽然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但可以藉此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十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3)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一一有价证券的转让需要借助于信用 股票、债券对购买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存在风险的。但是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股票、债券持有人不仅可以凭借资本所有权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规避风险,减少亏损以及获得更多的收益。股票、债券等基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又摆脱这种关系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甚至成为另一种独立收入的源泉。

4. 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上,生产决定分配,而分配只能被动地服从生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这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分配。一些人以出资者的方式参与生产活动,他们就以投资分红的形式参与利润的分配; 如果以劳动者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就以下资的形式参与分配。

(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 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力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因此,不能笼统的说是生产决定分配还是分配决定生产,要在具体的情况下做出具体的分析。

二、论述题

5. 试比较分析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

【答案】(1)相同点

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本质都是剩余价值,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们都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区别

①含义的区别。

超额利润是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预付资本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家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来实现,其源泉归根结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②获得的方式不同。

超额利润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的。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使得单个厂商生产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形成行业的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就是以利用某种特权或者是政府上的特权,或者是经济上的特权,或者是世袭的特权占据某一方面的垄断。这种情况不仅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且会使企业不去创新,不去进行公平竞争,不去改善自己的管理,不去推进技术的进步,就靠垄断取得利润。垄断利润的存在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企业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垄断价格。

③影响不同。

超额利润的存在有利于加剧竞争,从而促进资本的转移,最终超额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存在使得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得平均利润有下降的趋势。而垄断利润的存在一般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减少了社会福利,不利于公平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