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06经济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仅是一种质的转化,而且二者在量上也不相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全部预付资本,不管是劳动资料,还是原材料和劳动力,都要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即固定资本中未曾磨损的价值部分,虽然不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但由于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它们也就都被看作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一来,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白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即转化为了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因此,说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是一种质的转化是正确的,但是两者在量上是一样的。
2. 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己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3. 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和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这井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这是因为:
(1)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
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综上所述,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4. 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和结果。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下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下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因此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它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当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时,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1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把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看成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是可以的,但是看成结果就是错误的。
二、论述题
5.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 一W 转变为了W 一G 一W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
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资本家自己雇佣的工人是生产者,但别的工厂的工人对这个资本家来说则是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因为工人阶级作为自主的消费者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则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则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力一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井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6. 论述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和社会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答案】(1)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平均化趋势
在影响部门利润率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剩余价值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而资本周转速度则主要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因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是引起不同部门利润率差别的最主要因素。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 具有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利润率居于中等水平。
既然利润率是同预付总资本相联系的,那么,只要预付总资本量相等,不论资本投入有机构成多么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都要求取得相同的利润率。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这是由资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