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706专业综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2.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 零和对策
【答案】零和对策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策,它最初是著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提出,后来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加以推广。在零和对策中,每次结局时,局中人的支付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一个局中人的所得恰是另一局中人的所失。简而言之,零和对策是指一方的所得,恰好是对方的所失。
有经验的决策者总是设法避免零和对策论的结果,而是采取以“双赢”,即双方均有利的策略来代替它。这样一方就不必失去对方所得的了。然而,在世界上,经济上的竞争者们都在一个有限的大饼上争夺自己的那一部分,零和对策论可以描述下列问题的特征:通过税收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和补偿雇员工资的再分配。
而非零和对策,是既有对抗又有联合的缓和竞争对策。在非零和对策中,各选手的目的不完全对立,对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选手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作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其结局支付总和是可变的,局中人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非零和对策的多样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许多行为表现是一致的。
非零和对策与零和对策相比,非零和对策在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史密斯模型
【答案】史密斯模型是指由史密斯提出的一种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密斯认为,政策可以被界定为由政府在旧的机构内,设立新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或机构,或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政策发布以后即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张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就会感受到一种张力或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张力可能会引起激烈的抗议,因此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能带来一些其他变革。如果在对张力进行处理以后,运作顺畅,就实现某种制度化,在必要的时候才给子回馈。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类:
(1)理想化的政策。即政策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政策内容是否妥当? 政策规定是否明确、可行?
(2)执行机构。即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或单位的特性如何?
(3)目标群体。即受公共政策影响的政策对象的特性如何?
(4)环境因素。即影响政策执行或被政策执行所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是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
【答案】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这本书中,作者安德森曾指出: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一一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卜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1)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事实上,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或许连这种村落也包括在内)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或真实性,而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
(2)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因为即使是最人的民族,就算它们或许涵盖了十亿个活生生的人,它们的边界,纵然是可变的,也还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虽然在某些时代,基督徒确实有可能想象地球将成为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星球; 然而,即使最富于救世主精神的民族主义者也不会像这些基督徒一样地梦想有朝一日,全人类都会成为他们民族的一员。
(3)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因为这个概念诞生时,启蒙运动与大革命正在毁坏神谕的、阶层制的皇朝的合法性。民族发展臻于成熟之时,人类史刚好步入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即使是普遍宗教最虔诚的追随者,也不可避免地被迫要面对生机勃勃的宗教多元主义,并且要面对每一个信仰的本体论主张与它所支配和领土范围之间也有不一致的现实。民族于是梦想着成为自由的,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4)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
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一一这个有限的想象一一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6. 简述新西兰的政府再造。
【答案】新西兰政府的改革范畴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行政改革,而是扩及金融、货币、劳动市场、选举、政治等层面。其再造原则与策略有:
(1)新西兰政府再造的原则
①政府不应介入由社区或民间企业经营可获致更高效率的活动,只能涉入由民间经营没有效率或效能之活动。
②以民间经营方式建构的企业实体将可获致最高效率,留在公共部门的事业组织及运作必须采用民间公司的形式。
③在功能明确且不冲突、政策与营运功能分离、商业与非商业功能分离的情况下,政府各部门运作伊始最有效率。
④清楚界定政府各部门、各皇家机构及个别文官的目标,具有潜在冲突的责任应该安排在不同的体制中。
⑤在中央控制降至最低并让政府各部门主管对组织完全负责时,预期绩效可达最高。
⑥政府部门活动之成本,须考虑市场因素,亦即品质、数量、成本应以顾客的需求为判断标准。
(2)新西兰政府再造的策略
新西兰推动改革的组织主要为:国家公务委员会、财政部、首相与内阁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主要由预算与财务管理制度与民营化两部分组成。
①预算与财务管理制度
a. 开源节流。新西兰政府主要是以增税的方式来削减预算赤字,一方面以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来增加税收; 另一方面也削减公共支出,包括对民间企业的直接补助支出、社会服务、教育、健康医疗补助等。
b. 则政法。于1989年通过,主要是将私部门公司会计的架构应用于政府预算制度之中。首先将过去重视资源的输入改为重视服务产出,现金会计预算制度改为权责会计制,以此希望能够紧密地将支出与结果合而为一,因此规定各部门必须在两年内全面实施。
c. 财政责任法。于1994年通过,用以规范政府债务规模,及确保政府资产的适当使用,要求政府应提供相关资料给国会,了解未来3年一10年政府的财政政策方向; 同时,鼓励各部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M )。
②民营化
新西兰政府自1986年起进行民营化,其民营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a.1986年首先通过国有企业法,将政府部门中的商业活动和其他政府业务分离; 其中,比较重要的政府商业活动则改组为政府拥有公司或国有企业,并进一步要求这些国有企业负起经营之责,及回归税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