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艺术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业设计

【答案】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于传统实用工艺的重大发展,它将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有机地统一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实践中,并通过市场推广扩展到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许多领域。工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一种代替实用艺术的新型工业艺术创作。广义上讲,凡是采用现代工业手段生产的便是工业设计,狭义的工业设计指的是产品设计。

2. 优美

【答案】优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自由,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主体与客体处在一种和谐状态。形态上表现为光滑、柔和、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3. 表演

【答案】表演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的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的出色刻画,其大致分为:①影视表演,主要有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电影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影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 戏剧表演中演员在舞台上可以直接和观众交流; ②音乐表演,是指借助一定的音乐器材或音乐伴奏而进行的表演; ③舞蹈表演,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表演; ④时装表演,是指设计师、企业或学术团体为提出新的设计主张,引导流行色彩、流行款式,由模特儿穿着时装在舞台、灯光、音乐等条件下所作的表演,分为商业性时装表演和艺术文化性时装表演。

4. 材美工巧

【答案】“材美工巧”出自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的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指明了设计和制作工艺精品的四个条件。其中“材美”是指制作工艺品的材料要优良精美,“工巧”是指制作工艺要精湛巧妙,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工艺品。

5.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

美心态。

6. 艺术作品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7. 主题

【答案】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主体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从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不断认识理解,所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所以被称为是作品的“灵魂”、“统帅”。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的、自然之美等性质的。

8. 巴洛克艺术

【答案】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巴洛克艺术潮流对当时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波及到雕刻、绘画、家具、服装、音乐等领域。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杰的《克罗托那的米罗》、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主要有:①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②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③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④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⑤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⑥浓重的宗教色彩; ⑦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纹一般。

二、简答题

9. 诗歌在语言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诗歌在语言上的特征主要有:

(1)运用优美的语言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为了表现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诗歌特别注意运用优美的语言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2)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音乐感

诗歌的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诗人往往呕心沥血、字斟句酌,通过最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诗歌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令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给欣赏者带来蕴藉隽永、无限丰富的美感。

10.简述“游戏说”理论。

【答案】(1)“游戏说”理论的产生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信奉。

(2)“游戏说”理论的内容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受到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到理性法则的束缚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摆脱了物质的和理性的强迫,才能偏爱外观,而不珍惜实在。当人发现了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纯粹外观的时候,自由开始了,审美开始了,游戏开始了,人性开始了,艺术也开始了。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

(3)“游戏说”理论的价值

游戏说中包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揭示了艺术发生的某些方面,主要表现为:

①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能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艺术活动。

②游戏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艺术的部分特性

游戏与艺术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物质需要; 它们都具有假定性; 它们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艺术的娱乐功能就包含游戏的因素。

③对原始民族的艺术考察中发现,艺术确实与游戏有关。

(4)“游戏说”理论的缺陷

其本质上否定了艺术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11.为什么说生活是提供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为什么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答案】之所以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原因主要在于:

(1)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

(3)艺术家本人的民族和时代从属

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本人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情境,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