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30金融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
【答案】(1)西方经济学界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由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如当代货币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 •Friedman )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长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哈耶克(F •A •Hayek )指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2)对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答:
①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但是,流通中货币量的任何增加,并非一定是通货膨胀。例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规模的扩大等,使货币需要量增加而引起的通货增加,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不过,就一般情况而言,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必然反映着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没有货币流通量的增加,物价水平无论如何也不会普遍地、大幅度地上涨。
②货币贬值为根本标志。所谓货币贬值是指由于货币发行数量过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就是货币贬值。这里应当注意两点:a. 货币贬值与币值下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币值下降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减少,货币的价值下降。币值下降既可能是因货币发行过多,也可能是因劳动生产率下降,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引起的单位货币价值量下降。币值下降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也可能不会导致货币贬值。
B. 通货膨胀不同于物价上涨。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货币供应过多外,生产成本的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引起物价上涨。同时,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表现形式。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变相的物价上涨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等方式表现出来。
③物价总水平普遍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是指各类商品和劳务价格加总在一起的平均数。或称一般物价水平。如果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则任何局部地区的物价上涨。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就仅仅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是通货膨胀。若因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时起时落,但一年中平均价格水平没有上升,这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供应过多引起的经济现象,存在于一切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中。只要有信用货币流通,就会有通货膨胀的可能。过去,由十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理论界讳言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认为社会主义的货币计划发行有物资保证,完全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
物价稳定是自然规律,因而无所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但事实上,我国建国后的30年里,曾经五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出现过通货膨胀。改革开放后,与经济转型相伴随的货币供应过多使人们感到了通货膨胀的存在,此时理论也开始大胆承认通货膨胀,议论研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问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确保货币稳定己成为两人政策目标之一,并且近年来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 简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得失。
【答案】(1)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好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偿还外债有利,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一批依靠外资贷款的项目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改善。
其次,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有利,有利于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建厂。虽然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在华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以美元计算),但相应的新增投资成本上升,原有的外资企业会继续留守而新增资金回转向其他国家投资; 但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其是饱受反倾销之苦的家电业,去美国建)一就成为非常好的选择。
再次,对进口贸易有利,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利,对人民币朝向区域货币和国际货币方向迈进有利。
最后,还有就是在出国培训和学习、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和提高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方面是利好的。
(2)人民币升值的弊端:
①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商品以“价廉物美”打进世界市场,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②吸弓! 外资能力减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数量将减少。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对中国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虽然人民币升值对己在华投资或在华拥有资金的外国企业家有利,因为他们的资产将会增值,但却会使即将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家裹足不前。因此,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
③对发展中国的国内旅游业不利。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将起负作用。当然,人民币升值,也会促进中国人出外旅行,但由此带来的外汇流失对中国也是不利的。
④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将大幅度缩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2003年底),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只要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美元储备便会缩水。
⑤中国经济有可能失控。维持货币汇率稳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金融货币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旦大幅度调整货币汇率,失控的可能性很高。
人民币升值还可能增加市场投机行为、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可能出现“暴富效应’,、可能加剧低收入群体的支出负担等。
3. 简述国际金融风险传递与扩散的机制。
【答案】(1)国际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爆发往往是内外因素的合成,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外部风险的输入,一国或一地区爆发金融风险,然后又通过相关途径再向国际金融市场和关联国家传输,存在一个“输出一输入”机制。研究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与扩散机制,透析金融风险的传导过程,对防范与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国际金融融风险传递与扩散途径有:汇率风险的传递、利率风险的传递、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传递和社会公众心理预期。
①汇率风险的传递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使用外汇时,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利益的机会或可能性。汇率风险的产生是由于浮动汇率的存在和对外计价结算使用外币,汇率风险有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交易风险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因汇率变化而引起实际损益的可能性,包括外汇买卖风险(金融性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商业性风险); 会计风险是指企业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在将功能货币(外币)转换记账货币(本币)时,因汇率变化而呈现出账面损益的可能性; 经济风险是指外汇汇率变动导致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预期收入减少的潜在性风险。汇率风险的传递往往是由于某些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变化,引起相关国家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引发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就是由于口本政府实行的口元贬值和低汇率政策使美元汇率升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美元升值不可避免地使与美元挂钩的泰国株等货币被高估,导致国际投机者的冲击,危机先在泰国爆发,然后迅速传递到东盟各国,殃及大部分亚洲国家。
②利率风险的传递原理是由于某些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变化,引起相关国家货币利率剧烈波动,引发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例如,一些国家为了吸引更多外资采取偏离产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高利率政策,但在实际中当存款和贷款利率太高时,银行要支付存款人较高的利息,当贷款利息大大高于产业平均资金利润率时,借款企业难以承受资金成本,归还商业银行贷款利息中的一部分是来自新贷款的转移,导致高利率下的商业银行虚假收入。这种高利率泡沫是提高利率与相对低的企业效率之差在银行中形成,也是虚假利息收入在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积累。一旦这种虚假收入的泡沫链断裂,必然造成国内金融秩序的混乱,由于大量资金是依靠吸引外资,金融秩序混乱通过外资向国际金融市场传递。
③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传递是由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往往伴随货币不断贬值,使该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国内经济萎缩,外汇减少,外贸进口下降,导致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出口减少,从而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引起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对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出国旅游的游客大大减少,使相关国家的服务贸易收入、特别是旅游收入减少,使旅游发展型国家不同程度陷入困境。
④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是社会公众对金融危机预测所产生的恐慌心理,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所形成的冲击波,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在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对金融危机非常恐惧,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市场就惊慌失措,股市一落千丈使资产极度缩水,如果政府缺乏有效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