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30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外国直接投资? 为什么具有大规模研究开发实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
【答案】(1)外国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国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到另一个国家的厂矿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直接进行该厂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投资形式。
(2)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诸如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完全性,这些不完全性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这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这些特性导致了专利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缺乏某些市场以供企业之间交换产品,或某些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为追求最低限度利润,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流动与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当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就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因此,决定企业内部化的因素就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不利影响。
具有大规模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自然希望通过将技术进行转移以规避由于市场不完全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不存在市场不完全,则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特许权交易的形式来完成,不需要通过直接投资将这种技术进行内部化。
2. 简述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
【答案】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贴现。它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开始发展阶段是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这项业务的内容是银行买进尚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换言之,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
(2)贷款及其种类。贷款又称放款,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业务。存款货币银行运用资金的方式虽不止贷款一种,但贷款在其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通过贷款联系,银行可密切与工商企业的往来关系,从而有利于拓宽业务领域。
贷款业务种类很多,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至少有如下几个类别:
①按贷款有否抵押品划分,分为抵押贷款与无抵押的信用贷款。
②按贷款对象划分,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③按贷款期限划分,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④按还款方式划分,分为一次偿还的贷款和分期偿还的贷款。
(3)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指商业银行以其资金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主要对象是信用可靠,风险较小,流动性较强的公债券、国库券等。此外,一些财力雄厚、信誉较高的公司债券,也是商业银行投资的对象。
至于投资于公司、企业的股票,在实行金融业职能分工型的国家中,政府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或干脆不允许购买和持有股票; 或有苛刻的限制,比如只允许商业银行以其自有资本金及盈余的一个极小比例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至于在允许商业银行全能经营的国家中,不少国家在投资数量上也有限制性的规定。
禁止或限制银行对股票进行投资的出发点:一是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性,力求防止股市波动和过分对特定企业融资所带来的风险; 二是防止垄断。
3.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答案】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有:
(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①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它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认识时滞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已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这是因为搜集各种资料、对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决策时滞,也称行动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这一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占有的各种信用资料和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
②外部时滞。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它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反应大小等。外部时滞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间。这一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和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敏感程度。市场时滞指从中间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调控对象对中间指标变动能否对最终目标发生作用的反应程度。
(2)理性预期因素。理性预期因素就是人们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来理性预期将来货币供应量、物价等经济因素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调整不是有利于货币政策效果的
发挥,而是抵消了货币政策效果。比如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希望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企业预期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它不去扩大生产规模,而是提前提高产品价格,这就抵消了货币政策效果。
(3)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以上因素外,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其他外来或体制因素的影响,如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重要持续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如果经济条件发生某些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的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一也是巨大的。当政治压力足够大时,就会使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或影响其效果。
4. 在处理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时,为什么有时候通过紧缩货币供给也达不到市场均衡的目的?
【答案】(1)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的规模以求得解决,似乎是更简捷的途径,事实上也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然而,复杂的现实生活并小像抽象推理那样简单。
(2)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并成为整个再生产过程的内在因素,即正常生产已经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即使是极其严峻的紧缩,也不会产生使供求均衡的效应。通常的机制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比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的两次力度较强的紧缩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紧缩后的一两年里经济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3)至于紧缩货币供应、紧缩总需求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物价上涨无论其具体原因如何,纵然不是由过多的货币供给引发的,却都是由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支撑着。因而,紧缩至少在短期内能对物价上涨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济增长,那么,供求矛盾解决不了,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
5. 什么是利率? 它是如何分类的?
【答案】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一利息/本金。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经济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年利率是指按年计算的利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月利率是指按月计算的利率,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日利率是指按天计算的利率,通常用万分数()表示。三者可相互换算:
年利率=12×月利率=365×日利率
日利率=(1/30)×月利率=(1/365)×年利率
(2)按照计算方法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其计算公式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