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会发挥哪些作用?
【答案】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会发挥的作用包括:
(1)农业合作社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
农民建立合作社以后,会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原因:
①可以将自己搞不好或搞不了的事情交给合作社来经营,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自己专注于某项产品或某个生产环节的生产;
②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农用生产资料、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加工、储藏和销售等服务。
(2)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
农业合作社是对市场的某种替代,是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由此形成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一个市场,农民的交易行为被内在化到合作社当中来进行。由于社员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并将符合要求的农产品交售给合作社,大大降低了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
(3)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减少农产品和农业专有资产的损失
农业生产当中所购买或建设的许多资产带有专有性,如果不用于所经营的种养业,将难有它用,处理这些资产的价值将非常低廉。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后,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农产品有了可靠的销路,各种农业专有资产可以得到长期的充分利用。
(4)农业合作社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寻求规模经济
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就需要通过合作社联合起来,借助外部交易规模的扩大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提高产品的售价; 通过扩大外部经营规模来提高农业机械等设备的利用率,寻求规模经济。
(5)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
农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为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起推动作用。农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中介,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的稳定与均衡,改善农民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为什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
【答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生产特点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①监督问题
要解决激励问题,首先要计算劳动量。只有将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及其分配直接挂起钩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只有在家庭经营的条
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仍不能解决计量和监督问题。
②决策问题
只有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分散到直接生产者,农业决策才能灵活、及时、具体,才能取得好的效益。
(2)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①机械技术; ②生物、化学技术。在应用上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小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小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使得家庭经营适合农业技术进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①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 a. 家庭成员间利益和价值取向比较容易趋向一致;
b. 家庭无需靠纯经济利益的激励,就能够保持对其自身的目标和利益的基本一致性;
c. 家庭经营组织具有较持久的稳定性,家庭经营一般具有较长的预期,并能为实现这种预期而长时间自愿地协作。
因此,农业的家庭经营一般无需监督,管理成本几乎是最小的。
②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家庭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上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上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a. 在劳动安排上,平时一人为主,农忙时全家齐上阵,必要时还可雇工,农闲时除照管人员以外,其余均可外出兼业;
b. 在劳动时间被分割的相当细碎的农业活动中,一些闲散和辅助劳动力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案】(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①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出现两次生育高峰; 实行计划生育后由于适龄生育人口过大及政策落实不够得力,从1982~1996年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 旬峰,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降低,但仍偏大。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 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
③耕地的减少
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
④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需吸纳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
(2)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
①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以就地转移为主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城乡系统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②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③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
④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 在小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4. 了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答案】(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①中国是世界上近20年来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②中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③由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④在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粮食、棉花、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趋于下降,进口却小断上升; 而动物、园艺、加工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份额则均呈上升趋势;
⑤国内资源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①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