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639汉语言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2. 闻捷

【答案】闻捷是我国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咸。抗战后曾在武汉参加演剧活动。 1956年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热情歌唱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和劳动,充满新鲜、风趣的情调,是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抒情歌集之一。

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第二部《战斗的草原》。

1961年后在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主要诗集还有《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

3. 《透明的红萝卜》

【答案】《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也发表在1985年的《中国作家》。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诉说了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寥荒凉,营造出了神秘的气氛和空灵的意境。

4. 王朔现象

【答案】王朔现象是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以调侃、嘻笑怒骂为语言的基调。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6. 朦胧诗潮

【答案】朦胧诗潮是新时期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1978年出版的民间刊物《今天》,标志着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朦胧诗潮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潮的代表诗人。

7.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8. 第三代诗

【答案】第三代诗是指由“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代表流派有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等。

二、填空题

9. 《铁木前传》作者是______。

【答案】孙犁

【解析】孙犁,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荷花淀》等。其中,《铁木前传》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两位老人(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和六儿)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

与交恶,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10.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______被认为是现代派小说。

【答案】《你别无选择》

【解析】刘索拉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80年代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族”或“迷惘的一代”。《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在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在全国引起轰动,曾被香港媒体称为“刘索拉旋风”。

11.一般把郭小川和______称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

【答案】贺敬之

【解析】贺敬之、郭小川是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政治抒情诗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

12.张贤亮的小说______被改编成电影《牧马人》。

【答案】《灵与肉》

【解析】《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代表作之一,1982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改编拍成电影《牧马人》,朱时茂、从珊等出演。

三、简答题

13.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案】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深度”的更明显的追求,也就是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3)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难以自主地陷入原先拒绝陷入的“泥潭”,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精神、性格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