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医学与技术(医学高级)题库>核医学与技术综合复习题题库

问题:

[单选] 有关18F-FDGPET/CT恶性淋巴瘤显像征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 . 对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的探测优于弥漫性大B细胞性NHL
B . 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SF.后可提高恶性淋巴瘤骨髓浸润探测的准确性
C . 治疗后,病灶对18F-FDG摄取减少或消失,而CT示淋巴结无缩小,提示恶性淋巴瘤早期治疗有效
D . 对活动性淋巴瘤病灶的诊断价值与CT相当
E . 对异常高代谢的淋巴结进行特异性定性诊断

患者男,42岁。因长期便秘来诊(每3d排便1次),症状自成年后一直存在。家族史:父亲于57岁时诊断为结直肠腺瘤;堂兄于54岁时死于结直肠癌;无其他亲属患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或其他恶性疾病。按目前关于结直肠癌的筛查标准,暂不必要进行的检查是()。 粪隐血试验。 可曲式乙状结肠镜。 粪隐血试验和乙状结肠镜。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结肠镜检查。 患者男,36岁。因间断便血6个月来诊。诉曾撞过左眼睑,现左眼睑略肿胀。排便中或排便后见粪便组织及便池有新鲜血,无黑便。近来体重下降4.5kg,自己认为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引起的。患者的母亲于42岁时因子宫内膜癌而进行了子宫切除,外祖母于38岁时死于结直肠癌,其舅舅于28岁时诊断为结直肠息肉(34岁时肾癌)。其他家族史信息未提供。不适当的检查是()。 粪隐血试验。 可曲式乙状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 腹部、盆腔CT。 腹部、盆腔X线摄片。 Foster–Kennedy综合征易发生于何型脑膜瘤()。 蝶骨嵴内侧型。 蝶骨嵴外侧型。 蝶骨嵴中段型。 以上都对。 以上都不对。 根据声像图,最可能的诊断为()。 肝囊肿。 肾囊肿。 肾上腺囊肿。 嗜咯细胞瘤。 肾脓肿。 患者女,26岁。10天来全身皮肤出血点伴牙龈出血来诊。化验PLT35×109/L,巨核细胞明显增多,颗粒型比例增高,临床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该患者的首选治疗是() A.糖皮质激素。 脾切除。 血小板输注。 长春新碱。 达那唑。 有关18F-FDGPET/CT恶性淋巴瘤显像征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的探测可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对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8F-FDGPET只能探测到约50%的病灶。应用GSF可出现骨髓活性的普遍增高,进而影响到骨髓浸润与否的判断。对活动性淋巴瘤病灶的诊断价值,18F-FDG优于CT。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及淋巴瘤等均可异常摄取18F-FDG,故难以进行特异性定性诊断。恶性淋巴瘤治疗有效的早期阶段,病灶18F-FDG代谢减低或消失,而病灶大小可无变化。综上所述,只有答案C正确,答案A、B、D、E均不正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