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07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社会经济主要存在哪些局限性?

【答案】市场机制是指体现市场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利益的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与功能。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对搞活经济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自发性。各个分散的市场主体(企业)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无法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和协调,尤其对重大的结构调整和重大建设,市场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2)事后性。各个市场主体接受的市场信号,是在已发生商品交换之后,而且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行情是短期的、不确定的。

(3)不能实现社会分配收入的公正性。因为市场调节信号反映的是供求状况,其中需求是指已经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社会各阶层实际拥有的购买力。至于这种货币购买力的分配是否合理,市场信号并不反映,市场调节也无能为力。市场调节的自发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两极分化。

(4)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通常所说“外部不经济”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单纯听任市场调节自发地发生作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外部经济带来害处。

(5)对经营垄断的产品和行业的调节作用有较大的局限。

2. 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答案】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由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部分组成。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一方面,通过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悄售国内生产的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通过进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内所需要的商品,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是开放式的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贸易,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有利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2)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外贸途径,引进先进设备、购买专利技术,同时通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掌握,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学到手。通过引进,可以节省时间,节约资金,加速经济的发展。

(3)通过对外贸易,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可以扩大交换的范围,增加商品数量,赚取外汇; 促使使用价值多样化,节约社会劳动,增加资本积累。

(4)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繁荣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5)通过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来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部门不仅促进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而且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积极参与对外关系的开展,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简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实现的。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则是资本从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于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意义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平均利润,就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所有的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样,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歪曲了。

4. 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案】(1)货币流通量的决定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

资以及交纳税款等; 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2)纸币流通量的决定

纸币流通量要由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来决定。这也被称作纸币流通规律。这是因为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于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用公式表不流通中需要的纸币流通量是: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

成反比。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

5. 简述两大部类划分法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两大部类划分法和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

①按照两大部类的分类,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②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

(2)两大部类和二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联系

①正如可以把物质产品的价值区分为c , v , m 一样,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也可以区分为c , v , m

②三次产业划分融合到两大部类中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内涵。为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生产的结构,在研究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实现过程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服务产品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