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财务会计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收入与利得
【答案】(1)收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増加。企业获取收入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资产流入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引起所有者权益増加。狭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増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主要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经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取的投资报酬,如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股票投资的股利收入等。现行会计准则采用的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2)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増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具体分为: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②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3)收入与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积极利益的流入。收入与利得的区别在于产生收益的业务性质,前者产生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比如主营业务、兼营业务等,后者产生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比如处置固定资产、捐赠等。
2. 商业折扣
【答案】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商业折扣通常作为促销的手段,为扩大销路,增加销量,提高盈利水平,企业可采用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即所谓“薄利多销”。一般情况下,商业折扣直接从商品价目单价格中扣减,购买单位应付的货款和销售单位所应收的货款,根据直接扣减商业折扣以后的价格来计算。因此,商业折扣对企业的会计记录没有影响。企业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3. 利得
【答案】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通常,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
4. 支票
【答案】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
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上印有“现金”字样的为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 支票上印有“转账”字样的为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 支票上未印有“现金”或“转账”字样的为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在我国,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以使用支票。
5. 无形资产
【答案】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内容。
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①没有实物形态;②将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③持有目的是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是用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其他方面;④所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⑤具有可辨认性,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二、简答题
6. 简述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告分析与财务分析的区别。
【答案】(1)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如比率分析,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将财务报表信息转换成等)
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财务报告分析比财务报表分析范围更广。它不仅分析财务报表,也分析其他相关财务报告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财务分析的范围最广。财务分析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
,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包括比率分析、净现值法等方法)
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和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告分析与财务分析在分析起点、分析对象、分析方法以及分析目的上都有所区别。
7. 简述收入的概念及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
【答案】(1)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运外收入。狭义的收入仅指营业收入。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收入是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收入的来源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收入的表现行使包括资产的增加(如増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或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商品销售的货款中部分抵偿债务,
部分收取现金);收入的结果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増值税、旅行社代客户购买门票而收取票款等。
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按照性质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收入。
(2)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在何时入账,并在利润表上反映。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收入》的规定,确认销售商品收入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所谓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方,是指如果一项商品发生的任何损失均不需要本企业承担,未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归本企业所有,则意味着该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移出该企业。一般而言,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应关注该项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另外,应当支出的是,如果企业只保留所有权上的次要风险,且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其他三个条件,则相应的收入也应予以确认。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在销售商品的交易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否有把握收回,是收入确认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确认收入。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能否可靠地计量,是收入确认的基本前提。企业在销售商品时,销售收入可以根据购销合同中规定的价格和成交量确定。但是,如果存在影响价格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则在销售商品价格最终确定之前,不应确认销售商品利润。此外,根据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与同一项销售商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应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因此,如果与销售商品相关的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也不能确认该项销售商品收入,若已收到价款,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只有在商品交付时才能确认收入,预收的货款作为负债处理。
总之,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比较复杂,企业在运用上述四个条件进行收入确认时,必须仔细分析每项交易的实质。只有交易全部符合上述四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
8. “应交税费一一应交增值税”和“应交税费一一未交增值税”两个账户的关系及其有关会计处理?
【答案】“应交税费一一应交增值税”账户反映企业本期应交的増值税,即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税务机关缴纳的税款;“应交税费一一未交増值税”账户反映企业本期应交而未交或多交的税款,主要是由于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与企业应交的税款之间存在差额所致。
(1)二者的关系
“应交税费一一应交增值税”和“应交税费一一未交増值税”两个账户都是核算企业増值税相关的账户,并且通常属于企业的一项负债(即应交未交的增值税)。其中,前者一般核算会计当期増值税相关业务,并设置“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退税”、“已交税金”等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