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4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26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37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48

一、辨析题

1. 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和结果。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下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下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因此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它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当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时,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1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把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看成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是可以的,但是看成结果就是错误的。

2. 资本周转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顶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一(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流动资本指的是以原料、燃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指的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年剩余价值量是与可变资本相关联的。资本周转的快慢与可变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更加得不出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的结论了。

二、简答题

3.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联系

①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

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

②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①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

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②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4. 论反垄断的作用与局限。

【答案】(1)反垄断的作用

①反垄断法的运用对生产的过度集中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合并的某种限制而实现的。

②对以垄断市场、操纵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企业间勾结行为的限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使公开的垄断组织己不能合法存在。

(2)反垄断的局限

从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来看,并没有像法律条文界定的那样达到反垄断、保护、促进竞争的目的,也没有限制住资本集中的不断加强和垄断行为的扩张。这些法令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内容空泛、条文笼统、词意含混,可以被人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的弊病。行政机构则通过司法部保护垄断组织。按照“三权分离”原则,司法部可以通过不起诉,使违法者不受法律制裁。此外,反垄断法的实施与否还经常取决于政府的需要。例如美国可以为提高美国航空工业竞争力而容忍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培植航空工业“巨无霸”,也可以出于维护美国软件业领导地位的需要而试图肢解微软公司。

5. 什么是生产价格? 为什么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答案】(1)生产价格是指等量资本能够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当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商品价值便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市场价格就不再是以商品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当然,这并不是说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了,只是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的形成依然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化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状况。

①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②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所以,就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按价值出售。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这里必须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不再存在价值这个范畴了。事实上,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不断的经济运动过程,它们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商品价值不断变动中,而不断地平均化,不断地转化的。部门间的竞争是以部门内的竞争为基础的。先是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各资本家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形成新的市场价值,新的利润率差别。在这个基础上,又必然重新展开部门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再次平均化,形成新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新的市场价值再次转化为新的生产价格。如此反复而已。

6.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案】(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①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