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人口偏好结构转变、人口质量红利与中国农业发展

关键词:人口偏好结构;人口质量红利;人力资本;农业发展

  摘要


与传统的人口转变概念不同,人口偏好结构转变是指家庭在人口生产决策中,具有经济理性的决策者在家庭总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调整对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偏好程度的过程。由于人口偏好结构转变是工业化程度的函数,工业化使得人口质量偏好不断被强化,而人口数量偏好被逐渐淡化。本文在工业化环境中讨论的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就特指由人口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强度指标被用来衡量这种人口转变的程度。人口偏好结构转变过程中,生育率下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物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同时质量偏好加大了家庭在子女的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成为生产要素并对传统要素形成替代,则这种人口变化引起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如果把农业发展定义为由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农业生产函数的转变,那么人口偏好结构转变过程中就蕴藏着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弱化的背景下,从人口偏好结构转变中挖掘新动力,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成为研究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处于前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初期社会的农业称为古典农业。古典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要素即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土地固有的自然属性使得其数量增加极为困难,而增加劳动力投入相对比较容易,此时,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农民偏好于人口数量的扩张,数量丰裕的劳动力是古典农业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因此,依赖劳动力数量推动的农业增长称为人口数量红利主导型农业。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择优性非农转移和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大,农村人口偏好结构开始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转变。生育率下降引起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趋于下降,大规模的物质资本被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并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逐渐取代土地和劳动力成为新古典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则人口数量红利主导型农业被物质资本红利主导型农业取代。当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人力资本的高回报率进一步强化了人口质量偏好,人口数量偏好已基本消失。在农业部门人力资本已有相当规模的存量和加速增长的基础上,人力资本在拉动产出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引擎,农业的物质资本红利已经失去主导地位,农业形态最终过渡到人口质量红利主导型,从而农业发展宣告完成。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农业增长主要依赖人力资本,人口质量红利主导型农业已经显现;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农业仍然处在物质资本红利主导的发展形态,但人力资本已对农业产出具有一定的贡献,预示着农业形态有向人口质量红利主导型发展的趋势。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将进一步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产生显著影响,农业部门将呈现出要素结构现代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偏态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化、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趋同化以及农业从业者多元化等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部门最终发展成为“小”而“强”的现代产业部门,相应的农业发展形态也由目前的物质资本红利主导型过渡到人口质量红利主导型。由理论推演和经验分析可以引申出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配套政策、向农村地区提供补偿性教育政策、搭建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平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加速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