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2. 量变与质变

【答案】(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a.b.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案】(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5.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6.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二、简答题

7.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十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和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着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前提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①服务的方向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另一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既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过程,就是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②服务的方式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控制作用,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于混乱。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动员作用、组织作用和保证作用等。上层建筑通过这些方式组织社会生活,使整个社会“机器”能够正常地运转起来。

③服务的效果

从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己的经济基础在同一方向上活动,能够满足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起促进的作用; 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那么,它的活动就会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的矛盾,对经济基础起某种破坏作用。

8. 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1)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的场合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9. 简述真理及其基本属性。

【答案】(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

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