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家》
【答案】《家》是曹禺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话剧,根据巴金长篇小说《家》改编。选取原作中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高老太爷的寿辰与去世、瑞迁之死四个片断,并重新进行艺术构思,以瑞压为主要人物,由她结婚开始,到其去世结束,着重揭露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抒情色彩浓郁,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2. 《仿徨》
【答案】《仿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仿徨》的艺术技巧“圆熟”表现为:深广的历史图景; 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 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3. 《骆驼祥子》
【答案】《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小说,载于《宇宙风》1936-1937年25-48期。小说以旧北京为背景,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到北京拉了三年洋车,刚买上一辆新车就被匪兵掳走。样子拼命拉车挣钱,准备第二次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抢去。车厂老板刘四爷之女虎妞迫使祥子同她结婚,替他买了辆新车; 但不久她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将车卖掉料理丧事。几次积钱买车不成,祥子绝望了,终于自甘堕落。作品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结构严谨,笔调流畅,地方色彩鲜明:样子、虎妞、刘四爷等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4.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二、简答题
5.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1)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小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小满的一种自我解嘲。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 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
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日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白险的日常用语; 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
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
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
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册”“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 《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
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如《骆驼祥子》开头对洋车夫那段文字的描写犹如同读者拉家常,通俗明白、流畅单纯。
总之,老舍精致独特而富有京味的语言使其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 从夏衍戏剧创作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答案】夏衍的戏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立足于现实
①夏衍的剧作一般不依仗离奇的情节、传奇式的人物和剧情发展中的突变,而是依照生活的逻辑平静朴实地再现生活本身,展现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色。
②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 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严格按照性格的逻辑
①在剧中夏衍一切依据人情,不求过分,既不作无益的呐喊,也不将人物随意拔高,出现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②夏衍在描写人物时,从不静态地写人物心理,而是采用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心理通过言行动态地表现出来。如《上海屋檐下》中,匡复坐了十几年牢,好不容易找到了失散的妻女,但妻已与自己的朋友同居,另组了一个家庭。这时他心中真是回肠九曲,但老朋友的忏悔、妻子的倾诉又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不能怪老朋友,不能怪妻子。匡复、妻子和林志成三个人都在矛盾的心理中抉择。
夏衍正是这样依从人物性格和人性的逻辑,将人物的心理剖析得极其细腻准确。
(3)强烈的感情宣泄
夏衍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对正义的歌颂、对邪恶的鞭挞、对统治阶级的嘲讽溢于言表。另外对光明的强烈向往、对新生象征性的期盼,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浪漫主义接壤。如《上海屋檐下》最后匡复黯然出走,黄父给孙子留下三元钱凄然离去,施小宝受人凌辱而无告,失去儿子的李陵碑孤苦无依,然而剧作家却在最后意外地插进了一段孩子们稚嫩的歌声,让这歌声淹没剧中人心中的嚷泣,唤醒“中年人一时蒙尘的心境”,从而给作品带来亮色。
7. 简述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答案】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表现为:
(1)以诗写剧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于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曹禺本人就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关于《雷雨》,他曾明确地提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他保留《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也是为了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荡漾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宽阔的沉思的海”。
(2)诗意的打情
曹禺是以“诗人”的心态创作戏剧的。曹禺创作戏剧时并不像一般的剧作家那样冷静地分析人物,理智地编排情节,而是像诗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互相交融中去构思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为感性、情绪所左右,贯穿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创作情感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