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 时,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2.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二、简答题
3. 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这三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由于
有: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两边同时对t 求导:
式中,g y 为人均产量的增长率,g Y 为总产量的增长率,g N 为人口增长率。
上式说明,人均产量增长率可以表示为总产量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
4. 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案】总供给曲线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田素有: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三、计算题
5. 假设甲、乙两个消费者按照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来进行消费决策。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乙在第一期的收入为0,第二期收入为2100元,储蓄或者借贷的利率均为r 。
(1)如果两人在每一期都消费1000元,利率为多少?
(2)如果利率上升,甲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 利率上升后,
(3)如果利率上升,乙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 利率卜升后,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乙在第一期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 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
【答案】(1)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为:,其中c 1, c 2分别为甲乙两人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消费;y 1、y 2分别为甲乙两人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收入。将c 1=2000, c 2=2000, y 1=1000和y 2=3100代入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方程式解得:利率r=10%。
(2)如果利率上升,甲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以增加储蓄,增加第二期的消费,从而在利率上升后其消费状况变好。分析如下:利率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两期收入的组合(Y 1, Y 2)点顺时针旋转,变得更加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如图所示,随着利率的上升,预算约束线由AB 顺时针旋转为A'B' , 最优消费组合由E 0移动到E 1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可以判断出该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变好,因为利率上升以后该消费者的新的均衡点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I 2上。
图 利率上升对甲消费者的影响
(3)如果利率上升,乙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第一期的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根据替代效应,利率上升,使得第二期消费相对于第一期消费变得更便宜,故消费者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而增加第二期的消费。同时,由于乙所有的收入都在第二期,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乙的借贷成本,因此,相当于减少了乙的收入。根据收入效应,又减少了第_期的消费。因此,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乙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第二期的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如图所示,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可以判断出乙的消费状况变坏,因为利率上升以后该消费者的新的均衡点在更低的无差异曲线I 2上。
图 利率上升对乙消费者的影响
6. 如果某人一定时期挣得的收入(Y )为1000元,每往返一次银行提款得成本(F )为2元,银行利率(i )是10%。
(1)利用货币交易需求模型,计算该时期得最佳平均货币持有量和往返银行几次?
,并且货币投机性需(2)如果把上面得最佳平均货币持有量作为代表性货币交易需求(L 1)
求为,计算货币总需求量(M d )。并计算收入为2000元,货币供给(M s )为300元时,
,往返银行次。那么货币投机性需求量。 【答案】(1)设某人每次银行提款为X 元,则他平均货币持有量为
某人总成本最小化为如下数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