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712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制度卞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 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②历史制度主义。③社会学制度主义。
2. 司法独立
【答案】“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所谓司法独立,根据资产阶级国家宪法和法律以及学者的解释,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涉,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活动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②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也不受另一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也不能在其进行具体审判时进行干涉,而只能在其判决作出后,依上诉程序变更其判决。
③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不受各力一意见包括检察官起诉的影响,法官按“自由心证”的原则办案,也就是说法官凭自己的“良心”审理案件、行使权力。
3. 国家的社会职能
【答案】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4. 多党合作制
【答案】多党合作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这力面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则是革命的同盟军。作为它们利益代表的民主党派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民主革命斗争,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基础。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先的民主党派己成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的代表,它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5. 国家
【答案】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二、简答题
6. 简论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政治民主是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政治管理要以社会政治统治为前提,民主也必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定和存在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则是以阶级的政治统治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前提的。政治统治对于政治民主的前提意义,决定了政治民主的社会性质、基本构成和政治作用。
(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特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社会经济关系从两个层次上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政治民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另外: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而规定任何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都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政治民主是社会政治成员把握自己的利益、意志和要求,自主自决,实行社会政治管理的形式,因此,它是以政治成员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意志一致为基础的。因此,民主政治一般视多数同意为全体政治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多数决定因而成为政治民主的基本规则。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间接民主又称“代议民主”,是由人民选举出特定的公职人员实行社会政治管理的方式。直接民主即由社会全体政治成员直接管理或决定社会公共事务。
(6)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法治是实现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特定的规范、准则来强制规定社会成员的行为和行为方式。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条件,同时民主政治中的法治又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7.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表现在:
(1)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增多,需要在全球层面上实施一定程度的治理。
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问题超出了民族国家治理能力的范围。任何政府都会感到仅靠自身难以独立地应对全球化给安全、经济稳定、社会正义与秩序以及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主权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结构性变革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显得能力和灵活性不足,并且其权限也受到限制。鉴于仅凭国家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削弱,应当寻求某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而且,随着安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存的国际机制则更明显地暴露出其多方面的缺陷。例如,以联合国为主体的集体安全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在免除一些地区的暴力和冲突问题上似乎能力不足。因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在全球层面上实施一定程度的治埋变得必要和迫切起来.
(2)全球化的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决定了全球治理也就将是一个变动、辩证的过程。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均衡的和静止的过程,它一方面加强着整合、秩序与合作,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分裂、冲突和无序的力量,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因此,全球治理也将是一个变动、辩证的过程,其中既有支持全球治理的因素,也有否定全球治理的力量。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治理在处置各种问题时,它本身的范围、内容和意义也总是处在变动中。从目前来看以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全球治理将仍然主要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8.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答案】(1)政治改革的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改革加以概括,其目标设计总的说来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政治结构。
政治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根本上是为了变革政治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
②提高管理效能。
政治改革必须落脚于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相适应,政治功能的完善体现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政治体系形成一套程序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便只能是行政的低效率,甚至产生运行中的脱节、断裂和摩擦。
③协调利益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是驱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了平衡和解决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必须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适度调整。
(2)政治改革的方式
①从根本上说,政治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局部的而不是根本的、渐进的而不是突飞猛进的变化。改革者往往采取一种和平的方式,运用政府的“合法”资源,通过政治途径、行政途径、法律途径等来逐步地实现其调整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