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804地理学综合之人文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

【答案】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因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民俗有利于生产和民族的繁荣,有的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所以,有的民俗小断地被改革或淘汰,而新的民俗又会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2.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3. 斯匹克曼

,围堵政策之教父’,【答案】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被称为’。他是

美国外交政策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发起者之一,将东欧政治思想带入美国。斯皮克曼出过两本谈外交政策的书,从斯皮克曼的地理学与外交著述看来,他支持地理决定论。

4. 实证主义方法论

【答案】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5. 和谐论

【答案】和谐论是在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己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 ②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③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

持和谐共生; ④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险循环。

6. 城市景观

【答案】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7. 经济区

【答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8. 敞地制

【答案】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叫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

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9.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答案】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汤因比在对多种文明的起源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挑战和应战”。他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如果没有当时对环境的应战也就不会有埃及古国的文明。

10.农村聚落体系

【答案】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11.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体现在:

(1)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

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小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史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12.人口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1)人口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

①人口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a.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土地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基地,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耕地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b. 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世界淡水的消耗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更加突出。

c. 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森林是保持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分。但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我国森林的减少,使得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打破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得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d. 人口对能源的压力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能源的耗竭。大多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即使能被高效率的重复利用还会存在净损失; 其次是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能源的采、选、冶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物,占用和破坏了不少土地,其中不少为良田或可以改造为良田的土地,严重破坏了环境。

(2)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

a. 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b. 加快教育、卫生、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从而直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口城市化和平安通过人口老龄化严重阶段。

②提高公民的资源环境素质

a. 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