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52中国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山灵雨》
【答案】《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惟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空山灵雨”恰当地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一一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其中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徜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设比喻、隐喻,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2. 《金锁记》
【答案】《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的中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但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张爱玲在艺术上细微地镂刻了人物变态的心理,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部作品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
3. 《申报·自由谈》
【答案】《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创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其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矛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
4. 丁西林
【答案】丁西林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物理学家,是我国现代幽默喜剧的开创者和话剧运动的先驱者,有《丁西林剧作全集》行世。1923年发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1925年创作独幕喜剧《压迫》,喜剧风格趋于成熟。抗战时期发表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妙峰山》等,更显纯熟的喜剧技巧。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剧协常务理事等职。写有戏曲剧本《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历史喜剧《孟丽君》,同时翻译英国戏剧作品。其剧作长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喜剧因素,设置戏剧冲突,风格轻松诙谐,对话机智幽默。
5. 东北作家群
【答案】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
推动下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作家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蒸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6. 文明戏
【答案】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别称,又称为“新剧”。文明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坛上演十样杂耍演变而成。文明戏的内容不仅包括鼓曲和相声,而且有杂技、戏法和魔术。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如《宦海潮》《渔家女》《锯碗丁》等。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尾。
7. “革命加恋爱”模式
【答案】“革命加恋爱”是指初期左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学模式。其作品多描写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恋爱生活等,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代表作品有洪灵菲的《流亡》、蒋光慈的《冲出石围的月亮》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通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它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的比较简单,大多数表现为革命战胜恋爱或情感在革命中升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8. 文学研究会
【答案】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的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要求。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一、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9. 《仿徨》
【答案】《仿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仿徨》的艺术技巧“圆熟”表现为:深广的历史图景; 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 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10.《在酒楼上》
【答案】《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
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 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二、简答题
11.简述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答案】赵树理崛起于40年代,是解放区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是他40年代的优秀作品。他自觉为农民写作,以创作农民小说著称,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具体表现为:
(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 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 还有反映农民生活力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2)赵树理的小说中塑造出儿类独特的农民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形象
其中,既包括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不同程度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 也包括正义、乐观、敢于同封建势力和传统思想斗争,在新政权支持下,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型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小字辈”青年); 还包括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老杨同志、铁锁)。
(3)赵树理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创造了适宜农民接受又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
赵树理借鉴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塑造人物; 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川页序发展,可分可合; 语言口语化,幽默风趣,简约有味,富有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这种语言是现代白话文与说书人语调和乡下人大白话的巧妙结合,不仅农民感到亲切,知识分子也能咀嚼出别一种味道,显示了赵树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