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驱准保藏
【答案】驱准保藏是康熙末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公元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推翻了和硕特贵族在西藏的统治,准噶尔军队在拉萨等地大肆杀掠,严重威胁到西藏人民的安全,对清政府也构成了威胁。清政府先后两次派兵征讨,最终将准噶尔部驱逐出藏。清政府的驱准保藏之战维护了国家安全,也保障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2. 一行
【答案】一行本名张遂是唐代僧人、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现象的人。同时他也倡议测量子午线的长短,并根据在河南实际测量的结果,算出子午线每一度长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此数字虽不很准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记录。他还同梁令攒合作,制成水运浑天铜仪,是世界上最旱的用机械转动的天文钟。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其所编《大衍历》是一部比较准确的历法,其编写体例结构亦为后代所沿用。
3. 大宗小宗
【答案】大宗小宗是西周宗法制为处理嫡长子及其庶兄弟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制度。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大宗和小宗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 猛安谋克
【答案】猛安谋克是女真部落和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谋克原为女真氏族社会的狩猎军事组织。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阿骨打将各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夫长。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金基本的军政合一的组织。灭北宋后,金廷将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以“屯田军”之称大量迁入中原,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在农耕生产中,猛安谋克人户越来越深地受到汉族的影响。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5. 《法经》
【答案】《法经》是战国时由李悝制定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对“盗”、“贼”施以关押、拘捕等处罚之法; 《杂法》主要规定了对轻慢法令、偷越城墙、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办法; 《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有关规定。《法经》并非是单纯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条针对官吏腐败,对清明吏治、严肃法纪、安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6. 遣唐使
【答案】遣唐使是指日本国派遣出使唐朝的使团。隋唐时期,日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自隋朝时起,便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到唐朝时达到高潮。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的以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7. 变文
【答案】变文是指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即俗讲。主要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其文字脚本便被称为“变文”。“变文”简称“变”,即变异; “文”则是把正式的经义,演变为文的意思。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故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 《三国志》
【答案】《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2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作者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自东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灭吴的近百年历史。选材精审,文辞简洁。但因过于简略,时有脱漏。刘宋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引书达140多种,与原书具有同样的价值。
9. 大运河
【答案】大运河是指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三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邢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邢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琢郡。它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槽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10.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二、简答题
11.简述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 b. 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后裔于祀。这类封国比较小,是周借以表明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
c. 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封姜太公于齐即属于这一类。
②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 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 并有保护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节诸侯国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而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以表示服从王室,诸侯国要派遣军队戍守都城或随天子出征; 诸侯定期朝聘,到王廷述职; 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如修筑城邑、宫室等。
b. 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除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再次分封,一般是封地内的中心
,地区由诸侯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一士,称作“禄田”。因此诸侯相对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