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725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加涅把学习分为那几个阶段?

【答案】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在有些场合下,学生最初并没有受达到某种目的的诱因所推动,这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知觉。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 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是指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如果教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进程而减弱; 有些信息因长期不用会逐渐消退; 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新旧信息的混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

(5)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回忆或信息提取阶段最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概括阶段

学习过程有一个概括的阶段,即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

(7)作业阶段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己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个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 同时,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的,教师需要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

(8)反馈阶段

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时,教师应给予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教师在提供反馈时,不仅可以通过“对”、“错”、“正确”或“不正确”等词汇来表达,而且可以使用点头、微笑等其他许多微妙的方式来反馈信息。同时,反馈并不总是需要外部提供,它也可以从学生内部获得,即进行自我强化。

2. 请阐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其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答案】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包含信息流和控制结构这两个组成部分。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结构中去的过程。除信息流之外还包含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组成的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

②加涅的教学阶段理论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③加涅的信息加下学习理论与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程序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在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确定之后,它们必须按照教学工作目标的适当顺序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如何理解学习的实质?

【答案】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其实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个体在头脑中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即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获得与积累,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地形

成与发展起来。

②学习可以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是内在的,难以直接观察到。但由于心理结构是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所以其形成、发展状况可以依据个体的行为变化来加以推断,并最终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

③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适应有生理适应与心理适应两种。生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行为的变化。心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学习属于心理适应范畴,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过程。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适应得以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外在表现。

4. 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己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己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5. 分析社会规范信奉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

【答案】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社会规范信奉的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如下:

(1)信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表现在这种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而且同主体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体系相一致,因而是高度自觉的。

(2)信奉行为的高度主动性,由于信奉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及内在奖励(自我满足)所引起,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内在的”,不受外力制约,不受外因暗示,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自主式行为”,具有高度的主动性。

(3)信奉行为的坚定性,由于信奉行为与主体的价值体系相联,其动机具有深远性,因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