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西方经济学(宏)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答案】(1)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从其含义可以看出,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经济中,流量和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举例来说,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而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2)从流量和存量的含义可以看出,财富是一个存量,收入是流量。
2.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两项中哪一项对总需求变动影响更大些? 朝什么方向变动?
【答案】政府为减少经济波动往往运用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会对经济周期作出反应,其中,转移支付对总需求变动影响更大些,并朝反周期方向波动。分析如下:
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 而经济繁荣时,这些支出会自动减少。而政府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防费、教育经费以及政府行政性开支等有一定刚性,不可能随经济周期波动很大,对总需求变动影响较小。
3. 简述失业的三种类型。
【答案】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2)结构型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又有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其原因在于:技术变化;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劳动力的不流动性。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或萧条阶段时,因总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的失业。
4.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答案】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Y t ,L t 和K t 顺次为t 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代表t 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 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 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二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的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另外,与其他学派研究角度不同的是,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5.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请给出模型稳定状态的条件,并画图说明外生的储蓄率变化对人均收入水平有何影响。
【答案】(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是:①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 是外生的储蓄率; ②
,其劳动力以一个不变的比率n 增长; 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故人均生产函数可表达为y=f(k )
k 为资本一劳动比率。y 表示产出,中y 为人均产出,如果用N 表示劳动力,则有y=Y/N, n=4N'/N。
保持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k 所必须的投资,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考虑到人口增长率恒定,因此经济需要投资nk 来为新工人提供资本,再假定资本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不变的比率此保持人均资本水平所需的投资是
因此,稳态时的y*和k*满足
储蓄率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
如图所示,C 和C' 分别是s 和s' 下的稳态,可以发现当S 提高时,Y 也随之提高。在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不变的情况下,稳态条件是
,因。。 。经济均衡条件为。 ,也就是说较高的,(2)根据人均生产函数y=f(k )模型基本方程为(3)现在如果提高储蓄率s ,变为s' ,则仍然有。因此,s 的提高使得达到
稳态时的k*提高,从而使得稳态时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图 储蓄率变化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
二、论述题
6. 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答案】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主体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一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已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这意味着作决策的经济主体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确预期的,并可以获得一切有关信息,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综上所述,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是最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测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顶期价格要相应的减少; 反之,则相应增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