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1)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 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 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2. 简述朦胧诗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代表人物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so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2)特点

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话”的多义性。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用钥匙的丢弃来暗示理想的失落。

②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相像,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和艺术变形手法,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卞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如顾城的《黑眼睛》,对黑夜意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意义。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顾城《生命幻想曲》,诗中出现“梦、贝壳、柳枝、帆”等丰富而又奇特的意象,加强了诗歌的跳跃性和想像力。

3. 你如何看待《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

【答案】《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涉及到“文类”归属和小说文体探索的方面,即这种与“传统”的,或“经典”的小说叙事分离的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马桥词典》在文类上的尝试

在90年代后期,与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热烈欢呼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已陷入疲惫、衰落的估计。“叙事的衰落”之感觉和探求出路之意识,已经隐含于《马桥词典》的创作构思中。作者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努力,采取的是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事、随笔、议论、考证释义、风俗调查等加以综合的方式。

(2)《马桥词典》引起的争论反映小说叙事的趋向

①“跨文体”写作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反映出90年代小说叙事探索存在的一个大的趋向,即“跨文体”的写作,形成一种类乎“百科全书”式的风貌。“跨文体”写作属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革,《马桥词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②向“纪实”靠拢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也反映了90年代小说叙事存在的另一大趋向,即向“纪实”方面靠

拢,或在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上,叙述者尽力退出那种“自然主义”姿态。《马桥词典》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与90年代末的其他一些刊物专栏、长篇小说都可以放在“纪实”论题中考察。

总之,《马桥词典》虽引起很大的争论,但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小说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每个词语和词条背后的历史与文明,看到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4.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的原因。

【答案】(1)简介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主要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工农出身的张同志,虽然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生活爱好有很大差异,但结婚后融洽而幸福,被当做“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典型”; 待到战争结束进入城市之后,思想感情裂痕出现并加深。后来矛盾终获解决,夫妻之间的感情又恢复如初。

(2)受到批判的原因

①点破了建国初期人们思想意识上的矛盾

《我们夫妇之间》点破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以及代表普通劳动者的人民干部之间的思想意识矛盾。

a. 萧也牧发表此文的时间是1950年,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这篇小说“已酝酿了一二年,构思达数月”,可见是写作在1949年前后。而在那个时代,革命刚刚胜利,由于领导干部们的地位提升,对妻子的各方面也不再满意,纷纷把自己的革命妻子换成胜利太太,制造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换妻高潮。

b. 领导干部们多出身工农,而胜利太太多是出身于大户的知识分子。所以夫妻之间在思想意识上的断层和不对等,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情形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婚姻破裂。作为作家,萧也牧敏感地捕捉到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关键,创作了这篇小说。

②创作方法与写作动机被视为“扭曲”

批评者认为《我们夫妇之间》一文表现了“离开政治斗争,强调生活细节”的那种创作方法,其写作动机是为了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a. 批评者跳出文章本身,直接对小说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对于李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人们会以为这就是我们干部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客观上是歪曲了现实的”。他们责难作者“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对工农干部的描写,表现了“玩弄人物”的态度。

b. 批评者还进一步提高作品错误的严重性质,称它们“已经被一部分人当做旗帜”,用来反对“太枯燥,没有感情,没有趣味,没有技术”的“解放区文艺”,而拥护“留在小市民,留在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