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832经济学基础(微、宏观)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央银行有哪些重要职能?

【答案】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金融货币当局,统筹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三大重要职育旨:

(1)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又为(2)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用票据再贴现、抵押贷款等办法)

商业银行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办理现金国际结算业务。

(3)作为国家的银行,一要代理国库,二要提供政府所需的资金,三要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四要执行货币政策,五要监督、管理全国的金融市场活动。

2. 说明一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答案】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该国政府并不阻止国际借贷。在这样的假设下,所考察的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 w ,即r=rw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套利资本的存在使小国利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r=rw 代表一个假设:国际资本流动之迅速足以使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对汇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中的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3. 请简述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对该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答案】(1)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的支付利息的国库券或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债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地被买卖。中

央银行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

(2)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会以两种方式增加:

①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出支票,债券出售者将该支票

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

②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可以直接按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会减少,信贷能力提高,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成倍地增加。

4. 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 ②投资需求的变化; 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④净出口的变化。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时情况即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预期。对未来收入、通货膨胀和利润的预期都能影响到今天的支出或者购买计划。预期收入的增加会增加人们今天计划购买的消费品数量,并增加总需求。预期未来通货膨胀上升增加总需求是因为人们决定在今天较低的物价时多购买产品与劳务;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等财政政策手段来影响经济。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整总需求; 第三,世界经济。影响总需求的两个主要世界经济因素是汇率和国外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汇率上升减少了总需求。国外收入的增加也增加了本国的出口,从而增加了本国的总需求。

(2)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有:①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济中资本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②技术变化。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③风险承担意愿的变化。如果经济生活中风险增加,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会减少,从而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④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如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那么厂商生产成本上升,厂商在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生产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⑤劳动意愿的变化。如果人们变得更偏好闲暇,那么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5. 如何得出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答案】四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个部门的经济,即在三部门之外增加了国外部门,四部门经济也称为开放经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大都是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要正常循环,除保证商品市场、金融市场、要素市场和政府收支均衡外,还必须保证国际收支均衡,即国际收支大体相等。

对于四部门,即把国外部门引进来以后,同理可知,按照最终产品的归属,有:

按照销售最终产品的资金用途,有: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消费+储蓄+税收+对国外部门的转移支付,即GDP=C+S+T+Kr 。

于是,得到:

C+I+G+(X-M )=C+S+T+Kr

化简可得:

I+G+(X-M )=S+T+Kr 或I=S+(T-G )+(K r +M-X)

进一步地,可以把上式写成:

S p 是个人部门的储蓄; S g 是政府部门的储蓄,此即为储蓄一投资恒等式,这里,即预算盈余; S r

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即本国的贸易赤字。

二、论述题

6. 说明宏观经济学目前的主要共识。

【答案】目前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歧还是比较多的,但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学不存在共识。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有以下几点:

(1)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GDP 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GDP 衡量了该国满足其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从一定程度讲,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GDP 的水平和GDP 的增长。其次,在长期,GDP 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 也随之增长。

(2)制度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宏观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基础性制度,例如清晰界定的产权和不存在腐败,对实现高经济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3)在长期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决定因素,宏观经济学界几乎一致同意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4)在短期,总需求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在短期,价格是戮性的,所以总需求至关重要。由于总需求在短期影响产出,所以,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都能够影响经济波动。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对短期波动是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对经济进行密切的监控。

(5)在短期,政策制定者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

在短期,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取舍关系。宏观经济学已经说明,政策制定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从而使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于可控范围。

(6)预期是重要的

理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主体一般受到最优化行为的驱动,因而他们对未来变量的预期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