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2.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十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又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5.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答案】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6. 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改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所进行的调整、改良、变革和完善。改革是一种与社会卞义相伴随的、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历史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小再具有剧烈对抗的性质,它不需要通过剧烈的矛盾对抗和冲突的形式来解决,只要通过改革,变旧体制为新体制,就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基本制度的实现有赖于具体制度的完善。只有通过改革这种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小断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新的前景。
(3)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上一切新的制度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备。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使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具体制度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经常保持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8. 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己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