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820外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阿卡奈人》
【答案】《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它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剧中滑稽和丑陋的事件,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 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地加以嘲笑。
2.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3. 《韵光》
【答案】《韵光》是印度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阿难陀伐弹那。全书分4章,书中有诗体歌诀和散文体的说明。《韵光》提出诗的主体是“韵”的理论,认为词的“暗示义”或“领会义”是“韵”的依据; “韵”是诗的灵魂,词和义不过是诗的“形体”。这在印度古代文论发展中是一重大突破。
4. 摩西五经
【答案】摩西五经是西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又称摩西五书。它们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5.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答案】《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创作的政治讽刺长诗。作者于1843年深秋在离开德国12年后重回祖国的旅行,是创作这首长诗的基础。他认为,德国现存制度是那样腐朽和落后,而反动政府企图用假象、伪善和诡辩来掩盖自己的腐朽,这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童话般的幻想。诗人用一切生机都已死灭萧条的冬天来象征德国社会的昏睡和停滞,所以“童
话”前又冠以“冬天”。海涅在作品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把自己的批判融合在讽刺艺术中,使其称为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
6. 贵族沙龙文学
【答案】贵族沙龙文学是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 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 掐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7. 日本新感觉派
【答案】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他们反对艺术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 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8. 奥林匹斯神系
【答案】奥林匹斯神系是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的各种事物。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有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海洋神波塞冬、女战神雅典娜、地狱之神哈得斯等。又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二、简答题
9. 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答案】《禁闭》利用荒诞的情节、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发人深思的语言,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进行了完美阐释。
(1)世界是荒谬的,人的自由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①荒谬的产生
萨特认为世界本身并不荒谬,人本身也并不荒谬,但当人与世界相遇,人与人相遇时,荒谬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禁闭》设置的场景是地狱,这个地狱非但没有尖桩刑具烤刑架皮革漏斗,
,壁炉上放着一尊青铜像,有三把不样式的椅子和永不会熄灭反而是“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
的灯,以及时而管用时而失灵的按铃,还有听差带领人进去并回答人们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地狱
中,亲人朋友是不能见面的,他们被随机分配,三人一个房间,以后的生活领域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四壁之外的地方是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其他房间,只有听差可以在楼层之间活动。这是对原
,用完全与之相反的场景来说明人的局限性,原来接受来宗教关于天堂地狱想象的否定或“恶搞”
的知识有可能是错误的,打破人们知识和信仰的栓桔,进而开始思考世界的真实性与荒谬性。
②“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
《禁闭》中当人进入地狱他们就已经被安排好一切,不管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还是遇见的人,甚至连原来人的基本需求也不能选择了。戏剧一开始,听差带加尔散来到他的房间,加尔散的房间是第二帝国时代风格的,这是监狱已经分配好的。人的一些基本生理需求在这里成了无用,人甚至失去了选择睡觉的权利。这些看似荒诞,然而在地狱那个环境下,像加尔散以及后来出现的伊内斯、艾斯戴尔忘记自己已经身在地狱还觉得自己是人,反而显得荒诞可笑了。加尔散、伊内斯、艾斯戴尔二人的相遇对他们来说也是由不得选择的。这也是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人是绝对自由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法自由选择的。剧作中的地狱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相似处,我们出生的时代家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有些并不由得我们选择。萨特认为人类是绝对自由的,但人在自由选择时又要面临许多不可选择的困境,由此营造出世界的荒谬感、人生的虚无感并强调人生选择和“存在先于本质”。
(2)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在《禁闭》中主要表现的一个主题。当人与人充满猜疑嫉妒和争斗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变得紧张起来,不需要真正的地狱,他人就是地狱。《禁闭》的人物设置是两女一男,其中一个女人是同性恋者,这个设置本身就具有矛盾性,于是冲突便在人与人相遇和相处中逐渐展开并扩大。萨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要人与人相遇,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但同时也注意到人与人关系中相互依存的事实。《禁闭》中“镜子”这一意象贯穿始终。人在被别人注视时某些程度上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剧本中三人房间里的灯是永远亮着的,没有了黑暗,人们一直处于可视中,便失去了隐私和自由。
(3)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萨特虽然强调人在绝对自由状况下选择的有限性,但并不否定人的自由选择,相反他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
,这种人就等于做出“自由选择”。他认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
,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但自由选择之后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还有选择所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
带来的后果。《禁闭》用看似荒诞的情节和艺术手法,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现代人在自由选择中的问题,探讨了关于人之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话题,也是萨特存在主义观点的具体阐释,对于人们理解萨特的哲学观点起到辅助作用。萨特在《禁闭》中只是展现了人们在绝对
,但仍可从中反观自身,获取关于如何自由选择,如何理解人与自由状态下的“眩晕”和“焦虑”
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启示。另外,《禁闭》的语言深刻优美又满含哲理,对于表现人物和阐释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萨特《禁闭》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传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