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世界银行所总结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教训。
【答案】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展状况相当不平衡。在己经进行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世界银行对金融自由化改革所总结的主要教训有:
(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否则,利率和汇率浮动,从而资金不规则的流动,会引起企业和银行的破产,造成种种经济不安定状况。
(2)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假若一国的价格依然是保护价格或管制价格,在这种价格信号扭曲的条件下实行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动就会被错误的价格信号所误导,结果出现新的资源酉己置结构失调。
(3)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谨慎的监管制度,就会在信贷的分配方面出现失控或营私舞弊等现象,情况严重时会使许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并面临破产威胁。
(4)政府当局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价格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并出十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适当采用经济补偿手段。
2.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答案】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2)人员配备。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其工作人员都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些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对行政管理支出有着重要的影响。行政公共劳务的提供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里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指的就是公务员的数量和质量。其中质量问题事实上就是公务员的素质问题。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构成公务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并对国家则政的行政支出规模产生影响。
(3)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口标与社会口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 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加强监督的实质,
就是增加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政治行政过程的委托代理成本。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 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 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3.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 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 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也可这样理答:机会成本因素及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都已纳入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吸纳性极强的变量之中。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 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4. 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答案】(1)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因素的,也有非经济因素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原因。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随之而变。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由此造成了季节性失衡。典型的季节性国际收支失衡发生在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无规律的短期灾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造
成一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季节性和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都是临时性的,它们对国内经济的危害相对较小。
②周期性原因。因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增加,可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 在经济萧条时期,进口需求下降,可能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 经济萧条时期,投资前景黯淡,资本流出增加。二战后,主要工业国的商业周期波动极易传播至其他国家,从而引起世界性的周期波动,致使各国国际收支出现周期性失衡。
③货币性原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货币性因素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例如,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该国一般物价水平和生产成本便会普遍上升,该国的出日便会受到抑制,而进日则受到鼓励,从而造成该国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过多,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与一国经常项目有关,也同资本与金融项目有关。
④结构性原因。指当国际分下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⑤外汇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投机使汇率变动更加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为混乱,资本大量外流。资本外逃是保值性资本流动。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
(2)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必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失衡而收支差额较大,特别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必然要进行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可以分为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自动调节通过汇率机制、收入机制和货币机制的调节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但自动调节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起作用,而且作用效果和程度也无法保证。因此,各国都采取一定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一般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临时性失衡的政策。一般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失衡后,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外汇缓冲政策。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季节性、偶然性失衡和不正常资本流动造成的失衡是一种非常好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