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评述有关心理发展实质的几种代表性理论。
【答案】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关于心理发展的实质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理论: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 )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iihler )等为代表。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砾论: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它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典型代表是以华生为主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该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④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论:该观点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U.Piaget )为代表。皮亚杰的建构论对心理发展的论述比内发论和外烁论更为丰富生动,而且更为深刻真实。但皮亚杰在心理实质问题上怀疑和反对反映论观点,不依据能动的反映论观点,其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概念也将失去其应有的科学心理学意义。
2. 迁移的种类
【答案】(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③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
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十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3.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答案】(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乙答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 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 分析社会规范信奉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
【答案】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社会规范信奉的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如下:
(1)信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表现在这种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而且同主体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体系相一致,因而是高度自觉的。
(2)信奉行为的高度主动性,由于信奉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及内在奖励(自我满足)所引起,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内在的”,不受外力制约,不受外因暗示,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自主式行为”,具有高度的主动性。
(3)信奉行为的坚定性,由于信奉行为与主体的价值体系相联,其动机具有深远性,因而这种行为不仅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行为的稳定性表现于行为不因威胁或利诱而动摇苟且。
5.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6. 什么是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如何科学地陈述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任务?
【答案】(1)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目的与仟务,也是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2)教学目标的科学陈述
①行为目标。它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一个陈述得好的行为目标应符合三个条件: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即表述行为; 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表述条件;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即表述标准。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行为目标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只要将刺激和反应规定得具体了,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但坚持学习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品德结构的变化。为此,格伦兰(N.E.Gronlund 采用描述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按照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一法来陈述教学目标,首先应明确陈述记忆、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但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若干行为样例。如果没有行为样例,则就失去了评价教学目标究竟是否达到的依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