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708(基础阿拉伯语+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2.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
【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3. 宋元话本《宣和遗事》是《_______》的最初底本。
【答案】水浒传
【解析】《宣和遗事》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该书大概由讲述历代帝王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一也为写梁山英雄聚义做了对照,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4. 在“三言”的影响下,_______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
【答案】凌濛初
【解析】凌朦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明代崇祯年间。每集40篇,共80篇,内有1篇重复,1篇杂剧,故实有拟话本78篇。作品多是取材于古往今来的一些新鲜有趣的轶事,敷演成文,以迎合市民的需要,同时也寓有劝惩之意。
5. _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
【答案】《金瓶梅》
【解析】《金瓶梅》是我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成书约在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
6. _______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
【答案】姜夔
【解析】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柳永、周邦彦的因声制词,即先曲后词不同,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先作词,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卷自如地抒发情感,这比谨守格律、依调填词的方式要自由得多,因而将姜夔视为“格律派”词人,并不恰当。而且因词制曲,音乐的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所以他的自度曲都音节谐婉。
7. 《红楼梦》有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答案】脂评本/脂本
【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同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同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抄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纷雯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习惯上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8.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_______自的《跋子瞻和陶诗》。
【答案】黄庭坚
【解析】黄庭坚的对苏轼的深沉悼念。《跋子瞻和陶诗》作于1102年八月,上年七月苏轼已病逝于常州。这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苏轼的深沉悼念。
9. _______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
【答案】王维
【解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于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10.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代小说_______。
【答案】《会真记》
【解析】《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代元棋的小说《会真记》。《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
二、简答题
11.简述宋元话本的艺术特色。
【答案】宋元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宋元话本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注重趣味性和虚构
“说话”是“说话人”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所以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而听众听“说话”是为了娱乐,“说话人”要讲得有趣味才能吸引他们。因此,趣味性就成了“说话”的第一原则。“说话”主要是叙述故事,而事实不一定有趣味。“讲史”所说,有许多都出于虚构,其故即在于此。所以,“说话”的追求趣味性是以虚构为基础的。
(2)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
由于要使听众——市井民众感到有趣,“说话人”不但不能采取说教的态度,而且不能使话本中人物的感情、言行“高雅”得让市井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必须使听众对话本里的人物产生深刻共鸣,感同身受地关注其命运,从而兴味盎然地倾听“说话人”的演述。因此,话本中人物的感情、言行也正是市井民众在类似情况下所可能产生或向往的。
(3)叙事描写趋于细腻
现在所见元代刊印或编定的话本,有的叙事粗疏,只能勉强达意甚或词不达意; 有的则能显示出大致的轮廓,偶尔也注意到细节; 有的描写则相当细腻,但可能经过了明代人的加工。
12.简析“盛唐气象”成因。
【答案】“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气象”的成因主要有:
(1)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等,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一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2)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己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己经呼之欲出。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