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61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实践是( )。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答案】B

【解析】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性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

3.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哲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经济等,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具有阶级性; ②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自然科、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它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它是以发现真理、创造知识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

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答案】B

【解析】B 项,“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是指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眼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你旁边响着也听不见,这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反映了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5.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答案】D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事物歪曲、错误的反映。A 项,因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存在绝对真理。B 项,真理和谬误都是有条件的。C 项,无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其本质都是主观的。

6.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

D. 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生产关系被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①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 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 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 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作为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既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本原联系,又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8.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世界统一于精神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AB 两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D 项,属于不可知论。

9.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答案】C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这里所说的自然史过程是指社会历史运动存在着与自然运动相似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一论断进一步表明了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关系,即人们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从事的生产以及生产中结成的关系。这一发现既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为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