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50媒体理论与实务之新闻采访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旁观性观察

【答案】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2. 事件追踪采访

【答案】事件追踪采访,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为弄清事件发生的真相,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所进行的采访。这是一种进行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写出的报道也是进行式的,有头有尾,有过程,有矛盾,有冲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3. 机动记者

【答案】机动记者是指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总编辑或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机动记者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分线,一般是固定跑市政、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部门。但有些突发事件,或是没有固定分线的,或策划选题,就由机动记者去跑。

4.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与旧事物相对而言的,通常人们又把新事物称作新生事物。新事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这种事物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或生产力,被广大群众接受后,就能起到推动历史进步,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5. 座谈会

【答案】座谈会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又称“开调查会”。开座谈会的意图一般有两种:①报道座谈会,因为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 ②不报道座谈会本身,它卞要是围绕着某些己经发生过的事件,请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以及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以此来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弄清事实的真相。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6. 旅途通讯

【答案】旅途通讯是指以“记地”为主体,通过记者游览、参观、考察等方式,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编缀成篇的一种通讯。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但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相比,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旅途通讯不仅包括了旅游通讯,而且包括了非旅游通讯,是兼具写人写事的通讯,是风貌通讯中的一种。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五种价值。

7. 视觉采访

【答案】视觉采访,简言之,是指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主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时,视觉采访往往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例如在访问时,不仅日间,而且眼看。有时候,视觉采访也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记者而言,视觉采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六个方面:①接收信息; ②发现线索; ③识别美丑; ④辨别真伪; ⑤洞察本质; ⑥捕捉情景。

8.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它的基本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在新闻写作中,任何虚构都是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因而是应当严加拒绝的。

9. 秘密性观察

【答案】秘密性观察,又称非闯入性秘密观察。记者不公开身份且不让采访对象觉察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记者在采用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一般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同时,记者也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

10.新动向

【答案】新动向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方向或新趋向。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的矛盾解决了,有的矛盾一时没有解决,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新闻媒体有责任把那些事关大局的新动向揭示出来,提醒人们注意,「的在于促进矛盾的解决。抓新动向,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般人尚未察觉或没有完全察觉到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它。

11.“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12.隐匿性观察

【答案】隐匿性观察,又称参加性匿名观察,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在这种观察中,被观察对象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采取这种观察方式所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二、简答题

13.采访突发事件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重大突发事件上。对记者的基本要求有:

(1)留心异常现象与先兆

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在事件发生之前,也不是毫无踪迹可寻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看不到这种变化,并不等于客观不存在,只是限于种种条件,人们没有认识到而己.记者由于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见闻广,消息灵通,有可能做到把自己了解到的异常现象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助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2)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等级的认定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指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怎样认定突发事件的等级,自然是有关部门的事,但作为新闻记者,也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报道中做到权衡轻重,掌握好度。

(3)有紧迫感

突发事件的采访,具有紧迫性,特别是那些严重危及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事件,往往十万火急,要求记者有紧迫感,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的现场,突击进行采访。

(4)沉着应对稳而不乱

(5)既要勇于赴汤蹈火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由于多数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所以记者采访那些具有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就要冒生命危险

(6)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具体问题

①关于采取如实公开报道方针的问题

就如实公开报道而言,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实报道,二是公开报道。如实报道,即对灾情不夸大、不缩小,原原本本地报道。这样才能使人民了解实情,正确认识灾情。人民有知情权,媒体有责任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如实报道灾情,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党和政府了解实情,作出正确决策,不致判断失误。公开报道,就是不要隐瞒。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信息异常灵通的今天,要想隐瞒重大灾情,只能是痴人说梦,弄巧成拙。对灾情采取如实公开报道的方针,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是不怯困难,勇于战胜灾难,充满自信的表现。既如实,又公开,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