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班级授课制的广泛应用,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差异日益显著。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说,学生的个体差异似乎更大,更明显一些,表现在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动机能力、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现实课堂中,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中等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基准采用“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被忽视了。为了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差异教学势在必行。
差异教学,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近年来,差异教学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领域构建了许多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对差异教学相关理论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然而,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笔者发现,有关差异教学的文章多为经验介绍式,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可操作的差异教学模式。因此笔者选择“高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在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产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体现差异化。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笔者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差异教学为主线,结合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以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模式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案例,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差异教学,既能发挥班级授课制规模化、高效率的优势,又能有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并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施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模式的不足之处,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修改,趋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