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7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答案】教材概括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一类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的方法有:
(1)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抽出事物的本质,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研究表明,概括的这种目的方向性越明确,则越有利于避免直观材料的消极影响而提高概括的效果,从而提高概念的领会水平。
(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为了抽取事物本质的一面,同时抛弃非本质的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一般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3)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下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欲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 所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而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同时,对象的变式应与词的指示和分析相结合,最好在提出定义的基础卜,再要求学生依据定义所提出的重要的或本质的特征去分辨各种客体。变式的作用在于促进概括,而非取代概括。
(4)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5)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6)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是有效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学习策略。组织策略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
(7)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取向:指导法和发现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2.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①条件作用的获得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②条件作用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这种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问以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了的条件反应义会迅速变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己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困难。
(2)刺激泛化与分化
①刺激泛化
a.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b.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②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③二者的关系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人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J 清境,而分化则能使人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恐惧性条件作用
①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含义
恐惧性条件作用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
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②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实验
a. 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
b.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犷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艾伯特的婴儿为被试的恐惧型条件作用的实验。
(4)高级条件作用
①高级条件作用的含义
高级条件作用是指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巴甫洛夫首先将灯光(CS1)与食物(US )反复匹配,形成对灯光的唾液分泌反应(CR )。然后,将铃声(CS2)与灯光(CS1)反复匹配而无食物(US )呈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CS2),结果发现实验动物也产生了唾液分泌反应(CR )。
②对高级条件作用的评价
a. 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b. 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3. 学习需要的形成主要有哪两条途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
【答案】(1)学习需要的形成的两条途径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其形成主要有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这两条途径。
①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②间接发生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2)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①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②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因为只有间接途径转化而来的间接动机而无直接途径产生的直接动机,学习动机难以巩固和发展:但仅有直接性动机而无间接性动机,又易使学习情境狭隘,阻碍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4. 影响社会规范依从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社会规范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这两种接受水平,他们分别受制于不同的条件:
(1)从众学习的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