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文学院822外国文学与文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巴巴拉少校》的艺术魅力。

【答案】《巴巴拉少校》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作,它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其艺术魅力在于:

(1)围绕重大社会问题,设置一些议论场面

针对剧作触及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重大问题,作者设置了一些议论场面,并通过剧作中的人物之间的辩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争执讨论,吸引观众对这些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如安德谢夫就统治英国的是金钱还是道德品质这个问题和儿子进行的辩论等。

(2)混合运用了讽刺与夸张手法

安德谢夫用夸张的语言吹嘘自己就是英国政府,一方面暴露了安德谢夫的厚颜无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民主政治的虚假性。这些语言表面上像是夸大之辞,实则却有辛辣的讽刺意义; 安德谢夫自我吹嘘得越起劲,讽刺意味越强。

(3)人物处于相互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

人物却在一个平台一个水平线上互相控制与反控制。萧伯纳《巴巴拉少校》这部作品中,设置了同样充满智慧的两派人物。因此观众不可能马上看出来谁是最后的赢家。所以人们的兴趣依

,但是每一个人都是阻挠者,好像是打牌一样,每一个人都然“只集中在起阻挠作用的人物身上”

有一副牌,但是赢家只有一个,这让人感到未知,于是观众们只好都“拭目以待”。

(4)古典主义戏剧的结构

,主要是因为其结构与古典主义戏剧结构具备一致性。《芭芭拉少校》这部剧的确“很古典”

戏剧围绕着新老两代人展开的,虽然老的一代人不是典型的阻挠爱情的势力,但是可以感觉到某种威胁,即新老两代人完全不同的思想、思维所带来的冲突。年轻一代人的愿望照例是受到老一代人的阻碍。而且最后还是以大完满,没有排斥任何人而告终。

2. 欧洲文学如何体现人的观念?

【答案】欧洲文学对人的观念的体现: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①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人智),蕴含着一种放纵原欲、个体本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识。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它重视对人的精神、理性本质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蕴含着一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人本意识。

②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原欲型的希腊、罗马文学和理性型的希伯来文学,因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而成为既对立又互补的异质文化范畴。

③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 而希伯来文学既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与升华。(2)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时期

此时,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经过了冲撞与融合之后生成了新文化。

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人”的理解,最深刻和最主要的并不是薄伽丘和拉伯雷“人欲的天然合理”与“尔所欲为”式的原欲放纵,而是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之关系。

②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君主专制的兴盛是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权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政治领域的延续。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肯定理性,这里“理性”是“政治”的代名词,也即政治理性。

③古典主义文学通过对王权的歌颂,表现了对“人间上帝”的崇拜,体现了“人”的观念的世俗化。因此,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比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更疏远了上帝,也显得更理性与成熟。

(3)18世纪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

启蒙的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

①18世纪启蒙文学也强调理性,但它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之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这既是对中世纪宗教理性(神性)的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抑制自我情感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一种调节。

②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人的尊严,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这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4)浪漫主义文学孕育了现代文化基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价值观念总体上属于近代范畴,但己孕育了现代文化基因。

①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人的自由生命的热切向往,“回归自然”的境界乃人的自由观念与生命意志之寄托。

②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的个性主义愿望,使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

③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充溢着被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志; 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带有非理性色彩。

(5)现实主义作家力图通过文学创作警告世人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力图通过文学创作细致地展示物化社会的现实,深入地解剖物欲驱动下人的心灵世界的千奇百怪,从而警告世人:不要在物面前失去人的自尊和人的天性。

①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人总是既被物化又反抗物化,他们犹如处在物质世界的“炼狱”之中,在经受心灵的磨难之后,有的向“天堂”飞升,有的则向“地狱”沉落,人性处在高扬与失落的十字路口。在这些“人”身上,既有强烈的自然欲望和生命意识,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始终受制于道德理性的规律,灵魂深处蕴积着灵与肉、善与恶的冲突而生的心理张力。②在自然主义文学中,为现实主义作家所疑虑的人的“动物性”被看成既定的科学事实,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被用来解释人的私欲、“恶”以及永恒的破坏力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以前文学中那高贵的“人”的形象,从神圣的理性殿堂跌入到动物王国。(6)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显示了西方文学在“人”的观念上的新发展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把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欲望、灵与肉、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母题推向深入甚至走向极端,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表现出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的一种反拨,也显示了西方文学在“人”的观念上的新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值得人们重视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许多作家又热心于追求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理性”与“上帝”,表现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又一新趋向。这是传统人本意识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回归,并不是回到历史的起点,而是走向一个包容了起点的新境界,一个前所未有并将作为起点的终点。西方文学“人”的母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进行着递进式循环。

3. 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形象分析。

【答案】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作品。它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

(1)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在上流社会各种社交生活中周旋。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对上流社会感到厌倦,但是又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加之自视甚高,最终“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在人民方面”,成为一个苦闷忧郁的“多余人”。奥涅金形象概括了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青年的阶级和时代特征。通过这一形象,普希金提出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问题。

奥涅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的“多余人”的典型无一不或多或少地有着奥涅金的影子。

(2)达吉雅娜是一个具有“俄罗斯灵魂”的迷人的艺术形象

诗体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是一个具有“俄罗斯灵魂”的迷人的艺术形象,正面回应了俄罗斯贵族青年与人民的关系问题。

①她是一位具有平民色彩的女性形象。通过她的名字、她对家乡的热爱,诗歌体现了作家自己对俄罗斯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以及与普通民众的血肉联系。

②她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达吉雅娜也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喜欢理查逊与卢梭的作品,要求个性解放,憎恨上流社会的虚伪。她被奥涅金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大胆表达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