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与批评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 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 话本

【答案】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它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从广义上而言,宋、金、元、明时代,话本代表一种特殊的叙事性作品的体裁,既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及各种讲唱艺术的底本,又包括讲唱艺人口头创作成果的记录整理本,同时还包括按照讲唱艺术格式编写的通俗读物。总之,话本一词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3. 因文生事

【答案】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理论术语。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因文生事……:

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而只需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特质。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小说创作的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的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

4. 《鹊桥仙》“纤云弄巧”

【答案】《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北宋秦观的词作。《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里,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5.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6. 《己亥杂诗》

【答案】《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7.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钱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8.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稽康所作的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议论文。《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松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无哀乐论》反映出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之一。

二、简答题

9. 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独有的文论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滋味说的出处及含义

滋味说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只有“指

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主张诗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2)滋味说的发展历程

①滋味说奠基于先秦

先秦的“食与味”关系的语言积累为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立下了肇创之功。

②滋味说酝酿于两汉魏晋

《史记》首开了以味论言辞之风,这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陆机直接将味用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得美学范畴的味终于与文学这个审美对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味作为审美规范的重大飞跃。

③滋味论成型于宋齐梁

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味象”,直接把味引入艺术审美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表现了以味论文的多样性,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④滋味说成就于钟嵘

促使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日渐成熟的客观因素很多,而历经齐梁的钟嵘,则是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之大成者,他在《诗品序》中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滋味说体系,最后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创造。

(3)滋味说的影响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滋味说”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其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深受其影响,从而构成中国诗学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

10.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

【答案】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

①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不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②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抠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