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企业管理过程中存有一种现象,即“管理者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请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观点,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

【答案】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以下三类: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

①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

②领导人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角色。这时,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③联络者角色。没有联络,管理者就无法与别人一起工作,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

①监督者角色。陈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把从监督中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①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②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③资源分配者。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组织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④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2. 目标管理有效推行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目标管理指组织内部各部门乃至每个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自上而下地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自主地确定行动方针、安排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现和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促使目标管理有效推行需要以下条件:

(1)组织成员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就是能够根据目标要求自觉努力完成,能够自觉主动地了解合作者,主动配合合作者或其他各方共同把各自份内的、本部门的、本层次的目标完成。

(2)良好的组织价值理念。组织的价值理念是一个组织的处事准则、行为准则,是组织生命的核心。不同的组织有各自的价值理念。组织的价值理念会渗透到组织总目标和具体分解的目标之中,从而决定了这些目标的特性,决定了这些目标对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之前应反思组织的价值理念,反思组织存在的目的和追求,以免因在此方面的思考不周,导致后来问题的难以纠正。

(3)织织高层领导重视程度。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是指组织高层领导对目标管理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向下属及员工清楚地阐述目标管理是什么,怎样起作用,为什么要实施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与组织共同愿景有子}-么关系,在评价业绩时起什么作用。目标管理中最高领导必须根据自己对这种管理方式的理解,制定出有效目标,在公司内公布于众并执行。然后调整所属成员的目标,帮助所属成员完成目标,最后还必须评价完成的成果。

3. 创新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的工作? 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

【答案】(1)成功的变革与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坚持不懈四个阶段: ①寻找机会

创新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原有秩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为其内部存在着或出现了某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不协调对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或造成了某种不利的威胁。创新活动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

②提出构想

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换成为机会,采用头脑风暴、德尔菲、畅谈会等方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③迅速行动

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提出的构想可能还不完善,甚至可能很不完善,但这种并非十全十美的构想必须立即付诸行动才有意义。“没有行动的思想会自生自灭”,这句话对于创新思想的实践尤为重要,一味追求完美,以减少受讥讽、被攻击的机会,就可能坐失良机,把创新的机会白白地送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地行动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

④坚持不懈

创新的过程是小断尝试、小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创新者在开始行动以后,为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前功尽弃。要在创新中坚持下去,创新者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有较强的忍耐力,能正确对待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败。

(2)进行有效的创新要求:

①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人员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现有规章制度的守护神的角色。管理人员必须自觉地带头创新,并努力为组织成员提供和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组织成员进行创新。

②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激发创新,树立“无功便是有过”的新观念,使每一个人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跃跃欲试、大胆尝试。要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氛围,使那些无创新欲望或有创新欲望却无创造行动、从而无所作为者感觉到在组织中无立身之处,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组织聘用自已的目的不是要自己简单地用既定的方式重复那也许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希望自己去探索新的方法,找出新的程序,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才有继续留在组织中的资格。

③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创新意味着打破旧的规则,意味着时间和资源的计划外占用,因此,创新要求织织的计划必须具有弹性。创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把每个人的每个工作日都安排得非常紧凑,创新的许多机遇就很不可能发现,创新的构想也无条件产生; 创新需要尝试,而尝试需要物质条件和试验的场所。要求每个部门在任何时间都严格地制定和执行严密的计划,创新就会失去基地,而永无尝试机会的新构想就只能留在人们的脑子里或图纸上,不可能给组织带来任何实际的效果。因此,为了使人们有时间去思考、有条件去尝试,组织制定的计划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④正确地对待失败

创新的过程是个充满着失败的过程。只有认识到失败是正常的,管理人员才可能允许失败,支持失败,甚至鼓励失败。支持尝试、允许失败,并不意味着鼓励组织成员去马马虎虎地工作,而是希望创新者在失败中取得有用的教训,学到一点东西,变得更加明白,从而使下次失败到创新成功的路程缩短。

⑤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新热情,还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促进创新的奖酬制度至少要符合下述条件: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奖励不能视作“不犯错误的报酬”,而应是对特殊贡献,甚至是对希望做出特殊贡献的努力的报酬; 奖励的对象不仅包括成功以后的创新者,而且应当包括那些成功以前、甚至是没有获得成功的努力者。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之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