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报纸上最近接连报道,政府限制房价过快增长措施奏效,房价持续下跌。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你认为哪一传播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请简释这一传播效果理论。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题目中,“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符合“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观点。

2. 分析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答案】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属于三种不同的传媒体制,因此在目标上也存在差异。

(1)CCTV 是国家经营型体制

国家经营型,又称政府经营型,指广播电视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门。CCTV 是这样的经营体制,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现今中央电视台的资金大部分源于广告收入。

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CCTV )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因此,CCTV 的经营目标在十按照国家意识形态安排报道内容,始终如一地表现国家精神,为执政者管理社会、疏通民意而力求清除思想阻力。此外,它的目标还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信息,成为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BBC 是公共机构经营型体制

公共机构经营型,也称公共事业型,其广播电视是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

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的。它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其领导机构或由各民间团体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任命,其经费来源主要或全部为受众缴纳的收听收视费。

BBC (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BBC 是公共机构经营型的传媒体制,既非国家控制亦非商业媒介,强调对公众负责。它的主要目标就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BBC 的创始年代,首届总经理里斯提出了公共广播的四个著名原则:公共服务而非商业动机,全民覆盖,集中控制,高质量的文化标准。

具体而言,BBC 是面向社会、为全社会服务的非营利媒介,节目类型不仅要满足主流社会群体,同时也要满足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它的目标在于肩负社会责任,承担传承教育与文化的使命; 维护娱乐的高品位,是公共媒介的理想与目标。

(3)英国《太阳报》是私营商业型体制

私营商业型广播电视是按市场原则组建的传媒体制。报纸属于个人或股东,以报纸和报纸内容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费为主要收入,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英国《太阳报》是富商默多克拥有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份小开型日报,是全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章,虽然它的销量、知名度非常高,但批评指《太阳报》报道新闻的手法粗糙、不专业、不中立,常常以哗众取宠的手法来刺激销量。

《太阳报》属于私营商业型传媒体制,以赢利为目标,广告是赚钱的主要手段,媒体的报道与经营反映出特有的市场特点与利益原则。因为它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所以对市场占有率极为重视,对市场价值的追求压倒对节目社会影响的考虑,广告达到法规所容许的最高限度。

3. 伊里县调查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简述这个概念对当时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案】(1)伊里县调查

1940年5月至11月的半年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以总统选举为课题,在伊里县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性调查,主要研究大选期间影响选民投票意向的因素。该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早在竞选之初就已经作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投票意向受传播媒介影响的人小到百分之五,即使是这小到百分之五的人,也主要受他们周围的人(领导、同事、家庭成员)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1948年,该项研究的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2)意见领袖概念及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意见领袖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夕;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由此,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该理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众多因素;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多级传播理论”。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4. “知沟”形成的前提及主客观原因。

【答案】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接触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知沟”形成的前提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知沟”形成的前提是社会上经济地位的差别。

(2)“知沟”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十高学历阶层。

5. 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因素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受体,传播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因此,人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有四类人分布在传播渠道的各个关口制约着效果的形成。

①传播者。其个人地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知识的多少以及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工作效率等因素,都与传播效果的发生和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