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057学前教育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学前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
【答案】教师是指一类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同时,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
2. 客观性原则
【答案】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探索,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在检验参与者的观点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的轻易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首先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包括整个审美教育过程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
二、简答题
3. 简要说明学前教育的基本仟务是什么?
【答案】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当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不同,具体为:
(1)托儿所的基本任务有:
①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增强他们的抵抗力;
②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的知识;
③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
④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衣着、洗漱等文明习惯以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的基本任务有:
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a. 体育目标。强调“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b. 德育目标。强调“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有爱、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c. 智育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d. 美育目标。“在幼儿自身主动投入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
②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③为提高基础教育打好基础。
4.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简述其原因。
【答案】我国学校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子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这对今天幼儿教育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家长的功利需要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目前在我国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约占90%以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学前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学前儿童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
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5.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学前教育是全面启蒙奠定基础的教育。根据《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来讲,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目标
体育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
智育目标旨在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旨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休、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
美育目标旨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
三、论述题
6. 案例点评
春天的颜色
春天悄然而至,为让幼儿感受春天赋予我们生活的诗情画意,我(老师)教幼儿学习诗歌《春天的颜色》。在第一次语言活动中,为了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理解诗歌大意,我特别画了几幅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画。但无论我怎么解释,孩子就是记不住诗句,也不明白春天怎么会有颜色。
带着孩子们的疑惑,我组织了一次外出寻找春天的活动。我们来到了公园,让孩子们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在这里,孩子们发现了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淡紫色的丁香,淡黄色的迎春花。在这一情景中,孩子们理解了“春天的颜色”这一抽象的语言和它丰富的内涵。
第二次语言活动,我抛开原来的歌词,让幼儿自己创编《春天的颜色》。看过了蛇紫嫣红的春天美景,孩子们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他们共同创编了如下诗句: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迎春花吹着小喇叭告诉我们,春天是黄色的。”
“桃花穿着粉红色的新衣,笑眯眯地告诉我们:春天是粉红色的。”
“梨树开满了雪白的花朵,得意地告诉我们:春天是白色的。”
“丁香花散发着清香,高兴地说:春天是紫色的。”
“小草伸直了腰,柳树摇着新芽一起告诉我们:春天是绿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小朋友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告诉我们:啊!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请具体说明该老师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答案】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即让幼儿在旧活动的各环节中主动探索,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和人际交往而获得发展。案例中教师就应用了这个原则,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师运用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