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64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主义真理观

【答案】相对生义真理观是指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2. 科技革命

【答案】科技革命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3.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4. 形式

【答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5. 科学技术

【答案】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体系; 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6. 思想体系

【答案】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它是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和。表现形式有政治、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它是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7. 空间

【答案】空间是指事物运动广延性、伸张性。这种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分离状态,即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排列次序等。日常所说的“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这些词,表不的就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

任何事物的广延、伸张都在三个方向进行,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

8. 经济基础

【答案】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9. 政体

【答案】政体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谬误

【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

【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①理性认识需要检验

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②理性认识需要发展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①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过程。

(1)时代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从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中国向外国学习、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那时追求进步的中国人无一不热心于向西力一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传播过程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人用节译或转述的方法,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然而这些介绍既不系统,又缺乏准确性。到了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开始认真地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经在中国传播,便逐渐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为广大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认同,成了先进分子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13.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1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