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但“动中有静”,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静中有动”。所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2.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仟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在度中,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量的变化迟早又要突破质的限制。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3. 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 )。
A. 自然界的产物
B. 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 自在之物
D. 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答案】D
【解析】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4.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C.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D.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无知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
5.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
A. 就是单纯的量变
B. 表现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C. 就是根本质变
D. 量变也就是质变,质变也就是量变
【答案】B
【解析】量变具有复杂性,这体现在在量变的过程中包含着质变,即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次要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这可以叫做阶段性质变; 二是就全局来说事物性质围边而其中的局部发生了性质变化,这可以叫做局部性部分质变。
6.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 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 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 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作为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既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本原联系,又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7. 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A. 惟一形式
B. 基本形式
C. 辅助形式
D. 特殊形式
【答案】B
【解析】暴力革命是指某些阶级或集团为了进行社会变革所采取的武装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这就是说,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般规律。
8. “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
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 历史辩证法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机械论观点
【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9. 社会的观念结构或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
A. 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 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 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观精神的产物
B. 客观精神的显现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D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