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大学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地下水? 它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的定义: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全
823球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10km ,总水量8300000km ,占全球总水量的0.59%,但它是重要的淡
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其分布范围较小,分布区同补给区一致。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上层滞水还可能消耗于近地蒸发和往下渗透,故干旱季节常消耗殆尽。
②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故其补给区通常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潜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自山水面,而且它处于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它能在重力作用下从潜水面高的地方向潜水面低的地方缓慢流动,而不承受静水压力,一般是无压力流。潜水的埋藏深度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山区深,平原浅;雨季浅,旱季深。
③承压水是充满十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只要将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打穿,承压水即可自动涌出成为自流水。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承压水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补给区和补给水源的大小,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等因素。承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补给区面积大、补给水源充足。承压水的补给与其分布区不一致。
2. 试述土壤形成因素。
【答案】土壤的形成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气候
分为直接、间接两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通过水分、热量交换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②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对岩石风化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
(2)生物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它们为土壤提供肥力,是促进土壤的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对此后土壤的形成发育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母质,会导致不同土壤的形成。
(4)地形
地形高低的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高度不同,温度、降水、湿度都会有明显不同。而坡度、坡向,也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显著影响。
(5)时间和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发育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时间能够决定土壤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也会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而人为活动往往会改变植被状况,从而将自然土壤结构改造为人为土壤结构,对土壤的形成发育造成巨大影响。
3. 哪些条件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喀斯特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1)地质构造与喀斯特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喀斯特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喀斯特发育比较好。厚层或巨厚层的灰岩地层(质纯,多为中、粗粒晶体),喀斯特化程度也较高。
(2)喀斯特作用与水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沛,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大、流动快,以及地表水体中生物活动强烈产生更多的有机酸,故喀斯特作用强烈。相反,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地表水体中生物活动微弱,故喀斯特作用减弱。
4.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以及固、液体杂质。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氯、二氧化碳等。
①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
②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
③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④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2)水汽
水汽主要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中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
(3)固、液体杂质
固、液体杂质易使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但也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5. 土壤纵剖面的分层特征。
【答案】(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重要的土壤形态特征。
(2)一般把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从上到下划分为有机层(O ), 腐殖质层(A ). 淋溶层(E )、淀积层(B ), 母质层(C )和母岩层(R )。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称之为过渡层。
(3)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其剖面构造
与自然土壤不同,其基本划分为耕作层(A 11)、犁底层(A 12)、心土层(C 1)和底土层(C 2)。
6.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案】(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②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
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③波动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