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史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三会议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作为领导内蒙古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中心环节,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1946年4月3日,联合会和东盟自治政府在承德召开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著名的“四三会议”)。会议一致决议:民族解放的方针是平等自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撤销东盟自治政府,改造蒙古武装,直属于人民解放军各军区统一领导和指挥。会议选举乌兰夫为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四三会议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从理论上、思想上解决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方向、道路问题。从此,内蒙古人民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了,内蒙古各族人民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2.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3. 冀察政务委员会
【答案】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于1935年底设立的临时地方行政机关。由宋哲元任委员长,负责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它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是一个半独立性质的机构,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汉奸势力对它有很大影响和控制力。
4. 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5. 粮食统购统销
【答案】粮食统购统销是指建国初期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
应的政策。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人民生活和国
1953家建设所需的最重要物资的供求矛盾,国家决定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一政策对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6. 工业七十条
【答案】工业七十条,又名《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是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草案。该条例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针对当时工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相应的规定。该条例主要内容如下:①规定国家与企业之间实行“五定”、“五保”;②限制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的干预过多,禁止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引申到车间、工段和科室;③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④每个企业必须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⑤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⑥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⑦规定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厂部;⑧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
7.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一份指导土改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又颁布了补充条例。《中国土地法大纲》肯定和发展五四指示中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原则,并改正了其对富农的过度照顾的缺点,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参加人民解放军; 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 “三通四流”
【答案】“三通四流”是指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以及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我们
”“三通”、“四流”使两岸关系从封闭、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通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隔绝、
对峙走向开放、接触、合作互利,有利于两岸人民相互了解、降低敌意、消除隔阂、増进共识。两岸的交往也对双方经济的交融有促进作用。同时,两岸交往还促进了岛内统一力量的发展,抑制了“独”势力的发展。
二、论述题
9. 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答案】(1)中国革一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过程
①1927年由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进攻受挫,于是放弃进攻城市长沙的主张,决定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军,9月底部队在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改编。10月底,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改编军到达井冈山之后,开始攻夺县城,解放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恢复共产党组织,改造地方农民武装。到1928年,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③井冈山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同时农村根据地也广泛开辟,红军队伍扩大,表明中国革命己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各派军阀间的持续不断的战争。从而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
②四个条件
a.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
b. 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
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确性
10.简述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案】(1)历史背景
重庆谈判是国内、国际条件共同促成的。
①国内条件
蒋介石假借在政治上争取主动,故意借用谈判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充分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力图通过谈判捍卫人民的利益,并尽量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揭露反动派的真面目,教育和争取对美蒋抱有幻想的人们。
②国际条件
扶蒋反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但慑于世界大战刚结束,因此它采取了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使其在中国确立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2)主要内容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由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战后国共两党的谈判。经过40天的谈判,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主要内容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