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F11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简答题
2. 宣泄与移情能力的培养都可能是有效的减少侵犯性的途径。请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作用机制。
【答案】(1)宣泄作用机制
宣泄可用挫折一侵犯理论来解释。人们一旦被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侵犯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降低侵犯性。宣泄是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的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性。适当的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与侵犯冲动的方法。
(2)移情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
移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的反应的能力,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且能够由真实的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如日常生活中十分易于运用的角色扮演方法,是移情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通过移情过程,个体能够真实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内心状态,并在真实行为中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对别人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减少了侵犯。
3. 简述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
【答案】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事物、他人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力量。影响力是一个矢量,可以通过方向和大小两个指标来衡量。影响力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领导者具有领导能力的标志。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领导岗位的,具有强制性,迫使被影响者服从。强制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肉体折磨、经济制裁、心理挫折、消息封锁、舆论围攻等。权力包
括暴力和威胁。权力影响力来源于群众的统一意志。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来源于他对群体内的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控制、社会资源控制和精神资源控制,而这些正是群体成员们所需要的。
(2)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具有的、对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和敬佩的基础上的。构成非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四个:
①品格因素,主要包括付出、使命、上进、道德、品行、作风。优良的品行使人产生由衷的敬爱感,能吸引或诱导人去仿效;
②智能因素,包括知识、技术、智力和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智能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非权力影响力;
③感情因素,感情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人产生亲切感;
④领导艺术,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创造性方式、方法,又称为领导技巧。
4.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5.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
【答案】(1)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
(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
②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个观点重要。
③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法不同,就说对方不对。
④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
6. 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
【答案】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
(1)平均法则
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
)4=3.25,乙的得
分是
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2)叠加法则
叠加法则(additiveprinciple )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3)加权平均法则
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averaging )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
7. 关于助人行为的生成有哪些理论?对这些理论你有何评价?
【答案】(1)拉坦内和达利(1970)的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
拉坦内和达利的研究发现,其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他人在场情境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责任分散。
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表明,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即使是在明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责任扩散,即存在能提供帮助的他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小了,而把责任分给了众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尽管干预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