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单选题

1.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A. 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 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 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答案】B

【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2. 南京国民政府曾使用“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由( )提出来的。

A. 黄炎培

B. 陈鹤琴

C. 陶行知

D. 蔡元培

【答案】D

3. 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思潮,除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之外,还要求( )。

A. 教育立法独立

B. 教育教学权独立

C. 教育内容独立

D. 教育督导独立

【答案】B

4. 西方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小同类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与地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形成于(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A

5. 程朱理学控制科举和学校始于( )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B

6. 氏族公社末期,( )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A. 仁

B. 义

C. 孝

D. 信

【答案】C

7.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

A. 课程日标的主导作用

B. 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 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拎

D.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答案】A

【解析】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日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己选择出来的日标进行筛选; 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日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因而,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8. 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 “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 生产力发展

D. 官学失守

【答案】A

9.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10.布鲁纳说:“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种观点属于( )。

A. 结构主义课程论

B. 经验课程论

C. 要素主义课程论

D.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是考查课程理论和流派。这道题是教育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的结合。布鲁纳提出来的是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任何基本结构都是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表现出来,只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年龄,己有的知识结构选择出来了最合适的新知识的呈现方式,那么就是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只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方式而己)。经验主义课程论是杜威提出来的,要素主义课程论是巴格莱,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是布拉梅尔德提出来的。还要分别主义者几个理论的主要的内容。

11.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与生活两者的关系是( )

A. 生活可以取代教育

B. 教育是生活的中心

C. 教育不能改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