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量变与质变
【答案】(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a.b.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2. 真理
【答案】(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②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a.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b.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的具体性指的是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具体的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在人的认识中,应当尽可能地把握住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全面性并不在于一切方面和细节毫无遗漏的罗列,而在于它们的本质的综合,
即把握对象一切方面的总和。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辨析题
5. 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因此,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分析如下:
上述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著名命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有其合理性。因为这个命题说明了灾祸与幸福的相互依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7. 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就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人民群众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受经济条件制约; 受政治条件制约; 受文化条件制约; 受历史条件制约。
(1)经济条件
在制约人民群体创造历史活动的历史条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该时期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2)政治条件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
(3)文化条件
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文化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于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4)历史条件
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条件既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基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人民群众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从群众活动和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到,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延续下失,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三、论述题
9. 试论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答案】(1)系统论与矛盾论是相互补充的系统论全面揭示了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在系统论看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系统的存在不仅依赖于要素的存在,而且依赖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正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有机的统一体一一系统; 在系统与要素的矛盾运动中,由于要素之间的对抗和相互抵消,有时也会产生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