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答案】就各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及准中央银行型。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的制度。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中又有如下两种具体情形:其一是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我国也是如此。其二是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力。这是一种带有联邦式特点的中央银行制度。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过去的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组织货币联盟的主要是地域相邻的一些欠发达国家。1998年7月,一个典型的跨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它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入的产物。

(4)准中央银行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新加坡、中国香港属于这种体制。

2. 简述金融脆弱演化为金融危机的机制。

【答案】由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有个演化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但最终在何时发生,还需要某一或某些触发点。某些突发的金融事件,如特大企业的倒闭、欺诈丑闻的揭露等造成公众信心的动摇,往往就是这样的触发点。

以最古老的金融危机一支付危机为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引起挤兑; 为满足支付,金融机构急于获得现金,不得不出售资产; 金融机构急于出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暴跌; 资产价格暴跌,进一步恶化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这样,危机通过了自我实现的过程。金融危机必然引发信贷紧缩,并损害实体经济,导致经挤滑坡。经济滑坡、破产增加、信心失落,互为因果、恶

性循环。在封闭经济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其“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来消除“自我实现”的恐慌。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扩张又会引发、加重通货膨胀。

这一“自我实现”过程,正是以金融脆弱性为前提的。金融体系越脆弱,人们提防它出问题的警觉就越高,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如何分析利率的决定的?

【答案】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的分析运用了著名的IS-LM 模型。

IS 曲线刻画了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产出均衡水平的位置,或者说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率r 对市场总需求的负相关作用,以及总需求对产出,也即对收入Y 的决定作用。

LM 曲线刻画了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货币供需均衡的位置,或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凯恩斯发展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是收入Y 和利率r 的函数一—Y 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r 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IS 曲线给出了相对于任意利率水平所对应的确定均衡产出的位置,但是它并不能确定任一利率水平本身是否是均衡利率; 或者说,它说明了在一定利率水平上产品市场的均衡状况,但并不能够说明货币市场的状况。而LM 曲线给出了相对于任一产出水平的确定均衡利率的位置,但是它并不能确定任一产出水平的本身是否是均衡产出。或者说,它说明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假定货币供给不变时货币市场上的状况,但不能说明产品市场上的状况。

IS 曲线与LM 曲线都是由利率和收入水平确定的。两条曲线的交点正表明:在产品市场上,总产出等于总需求; 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也就是说,这一点上,既确定了均衡产出水平Ye ,也确定了均衡利率水平(见图)。

4. 简析后凯恩斯学派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见解。

【答案】后凯恩斯学派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见解如下:

(1)后凯思斯学派认为,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的假定与现实不符。这个假定是:投机者通过对利率的预期,会在货币与债券之间选择能带来最大收益的资产,而后凯恩斯学派认为这样的假定与现实世界不符。他们仍然假设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并非只有货币或债券,二者只取其一; 大多数情况下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

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因为在考虑收益的同时也要考虑风险。

(2)现实生活中,收益的高低与风险的大小是并存的,而且也有好多层次。债券的投机亦如此。从债券角度考虑,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既要考虑持有债券能够获得利息收入,同时也必须考虑将要冒多大的债券跌价的风险。也就是说,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预期财富也会增加; 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增大,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大。虽然保存货币无收益,但风险却较小,而且等于拥有流动性。微观经济主体不得不全面权衡,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这又属于多样化资产组合问题。因此,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投机性需求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5. 简述货币乘数与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存款扩张倍数又称存款乘数,是指总存款(或银行资产总额)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2)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相同点为:二者都是用以阐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扩张性的特点。

(3)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分子分母构成不同,货币乘数是以货币供应量为分子、以基础货币为分母的比值; 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以总存款为分子、以原始存款为分母的比值。二是分析的角度和着力说明的问题不同,货币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宏观分析,关注的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微观分析,主要揭示了银行体系是如何通过吸收原始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转账结算等信用活动创造出数倍存款货币的。

6. 简述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货币需求是少数几个可以观察到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在这些变量中,恒久收入最为重要,利率没有被看成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

(2)在货币供应发生变动时,因为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很小,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为使货币需求与己改变的货币供求均衡,收入水平必须改变。

(3)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收入,它是实测收入的平均值,为了在货币市场重建均衡,在短期内的收入必须有较大的变化。

(4)在货币量发生作用的传送机制解释上,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是一种有独特性的资产,它的替代品不仅包括金融资产,还应当包括房产、耐用消费品、投资品等所有实物资产,通过资产组合效应,货币的作用直接而迅速。

(5)实际利率、实际收入增长率都是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决定的。当货币供应增长率等于预期名义收入增长率时,名义收入增长率等于货币增长率。只有当货币增长率有意外增加时,名义收入增长率才会高于预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