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因为师生长期相处衍生出某种私人关系。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关键既不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冲击和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关系会在教育上导致对学生的放任,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
(3)“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把教育实践的要求等同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得出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也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结论,失之简单、机械。
2. 纷纷议论要对青少年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你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
【答案】我认为加强竞争意识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1世纪成长的青年一代,有更多机会进行人际、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下,各种竞争,既是力量的角逐、智慧的竞赛,更是速度的较量。对青少年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认识竞争是客观存在
综观中外历史,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民族的繁衍,国家的图强,企业的经营,商品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在吐故纳新,无一不是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己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竞争意识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青年人要认识到竞争,要积极参与竞争。
(2)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
我国浓厚的文化传统相当多地发育于小农经济的深厚土壤中,它造成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愿意竞争,也不善于竞争,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竞争意识的教育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也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胜与败,最终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3)教育学生把握决胜的机遇
竞争的目的是力争胜利,关键在于把握机遇。竞争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机会稍纵即逝,要勇于抓住机会;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在平时扎实学好各项知识和技能,为迎接挑战做准备。
(4)教育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大部分的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甚至一些很小的项目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竞争并不是排斥他人,要处理好合作与竟争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共赢的思想。
总体而言,只要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竞争意识的教育就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教育目的实质上表现为教育功能。
【答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理由如下:
(1)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教育目的带有主观性,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2)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是客观的,按作用的对象不同分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社会中,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派生功能、工具功能。前者是教育功能的直接结果,后者是教育功能结果的衍生和转化,属于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
教育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既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表现在与教育相连的社会方面:它们既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释放。因此,要努力创设条件,提高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效益,减少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3)教育目的是人们主观上对教育的期望,而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中产生的客观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因此,认为教育目的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4.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错误。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一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的运用。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练习将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并随着练习促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反复练习只是提供了促进这种基本技能的熟
悉以致自动化的机会,并不能自动解决心智技能的灵活运用,即学会在何时何处使用该技能之认知策略的学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心智技能的掌握或获得。
5.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2)题中的观点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还包括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6.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 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
第二,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