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9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总统共和制
【答案】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但由于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与议会、最高法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平行又相互制约的,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二元共和制”。总统共和制首先出现在美国,墨西哥、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实行总统共和制。
2. 政治统治
【答案】政治统治是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3. 国家历史类型
【答案】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按照国家的本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国家的历史类型包括:①奴隶制国家; ②封建制国家; ③资本主义国家; ④社会主义国家。
4. 压力集团
【答案】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5.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看,首先,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其次,在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6.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力一式、力一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此,政治认同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要求的满足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它是产生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成员识别和认同政治权威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产生和发展,还与特定社会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伦理具有密切关系。
二、简答题
7.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在形式上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按地区来划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
①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
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
②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借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
③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
由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 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及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就内部因素而言,经济、文化与宗教传统等都是需要加以考量的重要力面。正如马克思很早以前就指出的,人们的谋生方式(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府的形式,这是从静态方面说; 从动态方面来看,当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工业体系的时候,它的文化与政治就需要相应的改变。因此,经济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与宗教也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政治态度。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人们的政治态度就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精神熏陶下的人们的政治态度。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历史与传统,包括各种风俗、惯例等等也都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现时的政治态度和表现。
(2)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外来政治文化因素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或者说客位文化对主位文化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力一式,视本土文化或者说主位文化的不同性质而有所不同。费正清、赖肖尔和克雷格在对中国和日本作了比较后提出,同样面临两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文明的全面内聚力和结构上的稳定,从根本上阻止了它对西方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而与此相反,口本人倾向于靠谋求具体目标的办法来作出反应。费正清、赖肖尔和克雷格称明治时代的日本领导人为“实用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准备采用任何看上去有用的技术、机构或思想意识”。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完全文化”的性质因为抵制变革而最终不免导致崩溃,并通过激进和剧烈的变革导致建立革命的完全文化; 而日本政治文化的“工具性质”使其通过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化从而保持其与不断变化的政治结构的和谐。
在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可能采取社会动员特别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社会动员的加速和教育的发展,政治共同体成员狭隘和从属的特点可能会受到侵蚀,而对整个政治体系,对输入、输出和作为参加者的自我更有认识力,感情和估价更为积极肯定的倾向可能会出现,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将由此得到发展。
9. 政治权力的基础。
【答案】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