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2.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3.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4.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5.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6.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8.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二、简答题

9. 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案】(1)小国寡民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与国家形态。《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对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2)无为而治方天下大安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小国寡民”恰好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对应。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赞同通过对人民控制的加强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主张尽量减少扰民,以达成天下大安之目的。

(3)道、德、仁、义、礼

老子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由“道”来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后一个阶段离“无为”越远,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也就越远。

(4)评价

“小国寡民”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构想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体现出老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反映出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与减轻剥削的愿望。“小国寡民”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10.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答案】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

“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 “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 “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