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不同尺度和种类的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关键词:生物医用纳米材料,血液相容性,血小板粘附,膜蛋白GPIIb-IIIa,P-Selectin

  摘要



材料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它是生物材料区别于其它功能材料
的重要特性,主要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对于那些直接与血液相接触的生物纳
米材料,其血液相容性尤为重要。材料与血液接触后, 其表面可能会使血小板粘附、聚集
与活化, 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为了初步评价不同尺度纳米材料的抗血栓能力,本研究
采用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石墨,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二氧化钛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
了相同尺寸不同种材料以及不同尺寸同种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开展了溶血率实验、血小
板粘附实验和血小板与各材料孵育后血小板特异性膜蛋白GPIIb-IIIa,P-Selectin 表达量
变化差异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我们有限的实验样品范围内,通过扫描电镜观察
到不同样本的形貌不同,每组样品的溶血率大小、血小板粘附数量不同。研究分析表明,
同种纳米材料中直径越小的材料血液相容性较好,也表明相同直径不同种材料的血液相
容性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特征有关。在我们有限的实验样品范围内,检测同种纳米材料
中膜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大小顺序与血液相容性大小顺序相反,与材料的直径大小有关。
接触角也是反映血液相容性的线索之一,因此改善材料的表面亲水特性有利于提高材料
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主要特异性血小板膜蛋白GPIIb-IIIa,P-Selectin 表达量变化差异的
定量检测和观察血小板粘附数量的变化也可以初步评价不同直径材料的抗血栓能力,有
助于深刻认识不同材料孵育后血小板生理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结果为提高生物医用纳
米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进一步的新材料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每
组材料血液相容性顺序与直径大小的关系,有助于深刻认识不同材料孵育后血小板生理
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结果为提高此类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表面
具有适当粗糙度的材料可加强表面原本之亲疏水效果,说明材料表面越亲水则越有可能
成为血液相容性良好的表面。实验结果便于进一步提高不同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优化出
血液相容性好的新材料,以满足应用的需求。